城門簡介
崇禮門,位於韓國首爾特別市中區南大門路4街9號的崇禮門是韓國第一號國寶,俗稱“南大門”,是首爾乃至韓國的一個主要地標。崇禮門是早年
漢城四座城門之中規模最大的城門,其上的城樓是首爾留存歷史最悠久的
木結構建築。崇禮門以平滑的巨石堆砌而成的石階中央有一個拱形的入口,石階上有柱子和屋頂,分上下兩層。東西兩邊也有可以互通的門。台上兩邊有綠草坪,標誌著已不復存在的城牆的痕跡。
被毀事件
2008年2月10日晚8點50分左右,崇禮門發生火災,大火起於崇禮門木結構城樓。消防隊起初認為是照明裝置漏電引起的火災,但後來發現2層木質
樓閣周圍並無電線之類的裝置,所以懷疑是人為縱火所至,大火持續燃燒5個小時,2月11日凌晨2點,崇禮門一層和二層的樓閣倒塌,化為灰燼。
韓國負責調查崇禮門縱火案的聯合搜查本部2008年2月12日表示,2008年2月11日晚在
江華島逮捕了犯罪嫌疑犯蔡某,70歲的蔡某對所犯罪行
供認不諱。蔡某曾有縱火前科,他因土地賠償問題,於2006年4月在昌慶宮蓄意縱火,造成了400萬
韓元的財產損失,因此違反《文化財產保護法》被判處有期徒刑18個月,緩期兩年執行。警方根據這一線索,將蔡某列為重大作案嫌疑,警方還在蔡某住處發現了梯子、燃料等作案工具。
警方從蔡某手中搜查到的信件和他的供述表明,蔡某認為其擁有的土地被開發,但沒有從施工方得到充分補償,向相關部門反映了數次,均沒有得到滿意結果。因而對社會產生不滿心理,進而決定在崇禮門縱火報復。蔡某還供認,為了實施此次犯罪行為,曾於2007年7月和11月先後兩次到崇禮門
踩點,事先掌握了崇禮門的建築構造和警衛部署情況,並預先準備了梯子和稀釋劑等
犯罪工具。
事件背後
崇禮門位於首爾市中心,距離市政府大樓不到500米,下部為石質城門基座,上部為兩層木結構城樓,於1962年被韓國政府指定為“一號國寶”。來自韓國的信息顯示,在崇禮門事件中,應該擔負起責任的包括多方職能部門。
據悉,此次事件涉及的文物管理部門出於美觀和預算的考慮,沒有在崇禮門內部安裝自動噴淋設備和
火災報警器等設施,僅有的消防器材只有8個
滅火器。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崇禮門的安保工作並沒有交由專門的文物保護部門承擔,而是由一家安保公司義務負責,管理上的疏漏使縱火成為可能。火災發生後,消防部門的第一反應並不遲緩,數分鐘之內趕到現場的30多輛
消防車和128名消防員,卻未能抓住最好的滅火時機,因為在如何滅火的問題上,消防部門與文物部門竟協商交涉了近50分鐘。另外,消防部門使用的文化遺產滅火指導材料過於簡單,沒有對木製古建築的滅火施救方法、噴水方式、噴水位置、余火處理等關鍵問題做出詳盡的說明和指導,致使消防隊員在長達5個小時的滅火過程中,對著火的木結構城樓“
束手無策”,向屋頂瓦片澆水降溫的消極措施無異於“
隔靴搔癢”,600年的崇禮門最後竟在眾目睽睽下轟然倒塌。
羅哲文先生對這次事件的發生感到非常遺憾,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崇禮門雖然與故宮等古建築一樣,都屬於木結構體系,但是在崇禮門內部沒有陳列更多的文物擺件,所以完全可以安裝並藉助於自動噴淋設備來滅火。如果先期對於這些設備有過考慮,在事發之時或許可以挽回一些損失。
擔任中國文物協會名譽會長、國家歷史文物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
國家文物局顧問的
謝辰生先生已86歲高齡,他是我國文物法規制定的主要參與者和制訂人,至今仍然在為保護北京的古城風貌奔走呼號。他說,國家的責任就得由國家來乾,在文物保護方面,應該是堅決反對商業化的。那么,崇禮門的安保問題就絕不能交由商業公司,這是一個大的疏漏。文物的保護、安全始終都是第一位的。
歷史沿革
與其它門不同,崇禮門的
匾額是豎著寫了“崇禮門”三個字。太祖(1335-1408)
李成桂修建都城時由於從風水上看首爾的安山即冠岳山看去火氣過盛,認為可以延及都城甚至是
景福宮,引起火災。而崇禮門的禮字在陰陽五行中屬火,將它與崇字豎列,則形似火苗呼呼燃燒,當時認為這樣就可以火克冠岳山之火,故將匾額豎寫。崇禮門匾額的題字既莊重又淡雅,既有力又優美。這是太宗(1367-1422)的長子讓寧大君(1394-1462)所書,十分有名。崇禮門位於道路中央,遊客無法近看,但在汽車、路邊看它卻很容易。特別是晚上城門下的水銀燈將南大門照得通亮,這時更可領略其美麗。
太祖7年(1398)第一次建立以後,世宗30年(1448)大面積翻修了崇禮門。以後,
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發生的時候,南大門都未受損失,1962年據文化財產保護法以崇禮門作為第1號國寶。建築的平面是上、下層都正面5間、側面2間、建築內部的下樓地面是虹霓的上面中央間造成泉井地板以外,別的間造成土地板,上樓造成木地板。有關寫匾額的人存在幾個見解,但據《
芝峰類說》上記錄讓寧大君寫的。別門的匾額橫寫著,崇禮門縱寫著的理由是‘崇禮’的兩個字意味著火花,為了壓制慶福宮對面的冠岳山之火氣。南大門在諸多城門中規模最大,典型的多包樣式的建物,使用堅實的木造建築物手法,是韓國建築史上重要的建物之一。
首度落成於1398年朝鮮時代,1448年進行大型改建,1908年,日本統治時期的
殖民地政府把城牆拆除以“改善交通”,只餘下城門。韓戰期間,南大門遭受戰火破壞,1962年再進行修復工程。2005年5月,崇禮門周圍建造了廣場。2006年3月3日,崇禮門中央道路向市民開放
城門重建
重建計畫
韓國政府2008年5月20日正式宣布,被毀的崇禮門將於2013年1月在舊址上恢復原貌。韓國文化遺產廳在崇禮門火災現場公布了《崇禮門復原基本計畫》。
2008年5月20日也是崇禮門被縱火燒毀第100天的日子。韓國政府特別選在這個日子公布了有關重建崇禮門的詳細計畫。這個新聞發布會的現場就設在崇禮門遺址上。
韓國文化遺產廳表示,2008年5月底將完成整理現場和準備工作,在2009年12月之前完成調查、發掘、考證、設計工作,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開展復原工程。
1961年,崇禮門曾有過一次重建。當時有關崇禮門的各種相片和設計圖紙如今都保存完好,修復崇禮門門樓本身並不會有太大困難。不過專家指出,由於被燒毀的崇禮門須全面改建,因此在籌集用於改建崇禮門的大量松木的問題上會遇到一定困難。
據悉,重修崇禮門預計花費達250億韓元,約合2390萬美元。韓國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
金東炫表示,崇禮門是韓國民眾的精神寄託,不管花多大的代價,韓國政府一定會恢復它的原貌。
韓國政府已經成立了一個10人的專家小組,專門負責崇禮門的重建工作。
一位高級官員說:“崇禮門燒得只剩下四根大柱子,它們肯定會在重建中被用到。不過,大火焚毀了95%的瓦片,我想我們起碼得準備25000塊同樣古典風格的瓦片。”
韓國政府在重建崇禮門時,將安裝現代化的紅外線探測儀、煙霧探測儀和自動噴水裝置。同時,整個重建過程也將對公眾開放。
這次崇禮門的重建工作,將不僅僅局限在恢復火災前的原貌,而是要力爭恢復到1447年修建之初的樣子。不過由於崇禮門的外牆已經在1907年被日本殖民者破壞,因此韓國文化遺產廳只能藉助檔案中的原始照片和相關數據來恢復崇禮門的原貌。
為警示後人,韓國政府還將在新崇禮門的旁邊修建一座重建紀念館。
重建過程
修復工作秉承忠於原建築、使用古技法、儘量使用舊有原料等原則,力求恢復火災前的原貌。2010年2月,崇禮門復原工程開工。工程按照拆解門樓構件、實測並判斷能否繼續使用、復原城牆、修建木造門樓、鋪瓦、彩繪、懸掛匾額的順序進行,計畫於2012年12月完工。
崇禮門復原的整個過程完全按照傳統方式進行。蓋瓦和鐵都是按照傳統方式製作,修整木材和石料使用的也不是現代電動工具,而是傳統工具。斧頭和縱剖鋸代替了電鋸,平整木料使用的是刨子和錛子。為此,還在現場建造了一個鐵匠鋪。文物局委託
浦項制鐵公司按照朝鮮王朝時期的鐵成分製作鐵塊,然後在崇禮門鐵匠鋪中打造鐵件和工具。
崇禮門復原工程雲集了多個領域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他們是第七十四號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大木匠申鷹秀(七十歲)、第四十八號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
丹青匠洪昌源(五十七歲)、第一百二十號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
石匠李在珣(
石雕領域,五十六歲)和李義祥(
石造建築領域,七十歲)、第一百二十一號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鋪瓦匠李根馥(六十二歲)、第九十一號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制瓦匠韓亨俊(八十三歲)等。
據介紹,若利用現代裝備和機器,只需一至兩年的時間就可完成修復,但因堅持採用傳統方式,花費了較長時間。例如,在城廓復原方面所用的石頭,不採用電火花線切割等現代技術,而採用由石匠打磨的傳統方式。石頭劈開後,用錘子和鑿子予以打磨。就連修復人員工作時穿的服裝,也要求必須是傳統服飾。
時隔五年之後,2013年5月4號舉行修復竣工慶典,慶典從韓國當地時間下午兩點開始,參與慶典的人包括
韓國總統朴槿惠在內的數萬名韓國市民,正式宣告崇禮門的重新開放。該重建計畫是韓國至今耗時最長也是最昂貴的重建計畫,工程總耗資27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超過3萬5千名韓國專家學者參與。崇禮門的復原工程得到了韓國民眾的支持,韓國民眾捐贈了工程必須的松木木材,此外來自韓國國內外共7億
韓元,約合人民幣392萬元的捐款提供了復原工程必須的
材料採購支出(山 edit)。
修復工作
韓國政府11日決定儘快修復當日凌晨被火燒毀的一號國寶崇禮門。韓國文化財廳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崇禮門還沒有進入修復的階段,只是在做維護的工作。“崇禮門的木質結構
閣樓有兩層,上面一層已被完全焚毀,但是下面一層還有不少部分在火災中得以留存下來,所以我們目前的工作就是要保護仍然留存下來的這部分結構。”鄭才熏(音)是文化財廳的120名委員之一。他表示,要想完全還原崇禮門是不可能的。“僅是蒐集還原所需木料估計就要兩年時間,因為崇禮門使用的木料目前非常稀有,韓國國內很難找到,而且有些主梁需要的木料很巨大,這就更難找了,肯定要從國外進口一部分的木料。”
鄭才熏還告訴記者,韓國國內有人質疑修復後的崇禮門能否繼續被稱為國寶一號。鄭才熏對此認為,如果全部使用新的木料進行修復,其在文物價值上就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要很好地利用仍殘留的那些結構。
不過,韓國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長黃平宇(音)認為,韓國的國寶卻使用了外國的材料,這很難讓韓國人接受。
歷經5年多,崇禮門修復工程於4月30日全部結束,並於5月4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修復質疑
2008年2月,被譽為韓國一號國寶的崇禮門被人縱火燒毀,城門失火,此後,韓國政府開始了對國寶的修復工程。而這一修,就是5年多。歷時五年、整個工程耗資276.7億韓元,近4萬人參與施工,堪稱韓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文化遺產修復工程。5年之後,2013年5月4日,
韓國總統朴槿惠還親自主持了崇禮門的竣工典禮。
動工4個月後,被韓國媒體《
京鄉新聞》披露,出現了嚴重質量問題。報導說,復原的崇禮門至少有7處彩繪有明顯的裂縫,部分架著屋頂的椽子上紅色部分開始脫落。報導說,韓國文物廳已經掌握了彩繪工程的質量問題,並將月內進行修復。
崇禮門色彩脫落的圖片不是那么的嚴重,據說有4處的紅花脫落了一點點,擔心的是傳統建築最重要的一個裝飾部分,主要是在房頂和房梁處用鮮艷的色彩繪上去的圖畫,傳統建築上的丹青畫一般耐損能力最起碼是一年,在韓國一般是一年重新描繪一次。像這樣5個月就掉色,應該是屬於不良作業。
對於這樣的質量問題,韓國
文化遺產管理部門緊急調動有關專業人員,調查問題的出處。丹青部分負責人指出說,丹青的材料採購於日本,如若不是原料上的問題就是技術上的失誤了。比如說描繪丹青的時候如果描的太厚,
丹青顏料乾燥收縮的時候就會容易裂開,然後脫落。對於丹青色彩脫落的問題,媒體一開始就向大眾公開了,因此大眾對這個事情表示要應該是嚴重處理,應該是非常認真的去做好這件事情。具體的原因是什麼還在調查之中,還沒有進行最後的發表。
當年用於建造崇禮門的許多技術和手藝早已失傳。復原開始前,有關人員並沒有足夠時間,也沒花足夠氣力填補這些空白。文化遺產廳一名官員說,崇禮門發生油漆脫落的問題,緣於“我們試圖使用傳統油漆和失傳技術,但這些並沒有完全被恢復並弄懂”。政府文化遺產顧問金汪植(音譯)認為,根本問題不僅在於工藝差勁,更在於追趕工期的傾向。
要求徹查
韓國總統朴槿惠2013年11月11日指示“包括崇禮門存在問題的復原工程在內,要對所有文物維修事業的管理問題及相關文物的整體行政情況進行徹底調查,找出存在的問題”。
旅遊交通
當地交通
1、捷運2號線市政府站8號出口出站,步行10分鐘
2、捷運1號線首爾站4號出口出站,步行5分鐘
韓國的國寶編號
韓國的國寶編號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當時,
朝鮮半島已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為把朝鮮半島的文物古蹟據為己有,開始實施大規模的“寶物”編號。為體現殖民地特徵,日本強行把韓國的國寶貶為“寶物”。1934年,日本人將南大門(即崇禮門)劃定為“寶物1號”,這個編號並不代表優劣順序。
1945年8月15日,韓國光復。1955年,韓國成立了“國寶、古蹟、名勝、千年紀念物保存會”,正式將日本劃定的“寶物”更名為“國寶”。1962年,韓國製定了《文化財保護法》,正式將韓國的文物古蹟分為“國寶”和“寶物”兩大級別。雖然在文化財的保護上有了這些新變化,但韓國卻依舊沿襲了日本對國寶的編號順序,這就為“國寶1號”風波埋下了隱患。1995年,朝鮮半島光復50周年時,韓國掀起了對文化財編號的廣泛批判。如有人提議將<<
訓民正音>>(韓文創製頒布史料)設為國寶一號。
2007年11月初,韓國部分民眾團體和學者再次對“國寶1號”提出質疑,呼籲“應更換國寶1號”,理由是“這是日帝劃定的,必須更換”。但韓國文化財委員會最終決定,繼續保留“國寶1號”的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