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中學創建於1939年春,原名為“國英算專修館”,曾改名為“新河補習所”。1940年正式更名為“崇明縣私立大新初級中學”。1956年,學校轉為公立,1959年增辦高中,學校成為全縣五所完中之一。
學校占地面積近50畝,建築面積10102平方米,教學大樓、實驗大樓、圖書樓、階梯教室、餐廳宿舍一應俱全。隨著多媒體和校園網建設,學校教學和管理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現代化。
學校現有14個教學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明縣大新中學
- 校訓:勤奮團結,踏實創新
- 創辦時間:1939年
- 所屬地區:崇明縣
- 類別:高中
歷史沿革,創建時期,輝煌時期,復興時期,轉折時期,學校文化,學校地址,
歷史沿革
創建時期
1939年,新河鎮人黃淡曾、施馥桂等先生始創國英算專修館,後改名大新中學。大新的校名標明了學校創辦人的辦學初衷,就是希望求學者懂得做人,懂得自省,懂得用自己的修行來感化民眾,從而達到使學校日新月異、社會日新月異的目的。
初創時期的大新中學,成了培育抗日誌士的搖籃。抗戰時期中共地下黨在學校成立了男、女生地下支部各一個,還建立了“讀書會”、“青抗會”等先進組織,培養了一批有知識、憂國運的有志青年,一批青年學子從這裡走上了蘇北抗日前線。由此學校被譽為“抗日民主堡壘”。
輝煌時期
解放後,招生數不斷擴大。1956年轉為公辦,1959年增設高中,文革前有四屆高三畢業生。在李敦信校長的領導下,教學質量節節攀升,1965年,高考錄取率達80%以上。四年中有一批學生進入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等名校學習,學校成了學生成長的搖籃,在崇明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創校史輝煌。
復興時期
文革結束後,學校進入了復興期。學校逐步走上了正常的教育軌道,師生工作、學習積極性高漲。1977—1978年,學校敞開大門,義務開辦高考補習班,為一大批社會知識青年進行高考指導,使其中很大一部分青年有幸成為“高考1977,1978”的幸運者。大新中學為教育復興作出了貢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全面撥亂反正,進入了新的發展期。首先體現在學校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逐步形成了一套民主科學、行之有效的校務管理制度,並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發展之路。
其次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緊緊圍繞“改革、穩定、發展”這一主題開展各項工作,逐步形成了“勤奮、務實、創新、奉獻”的校風;“勵志、勤學、探索、求新”的學風,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合格人才,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轉折時期
首先是學校定位的悄然變化。隨著市縣重點中學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充,城堡兩地高中的擴充以及民辦國中的招生規模擴大,我們的生源發生了較大變化。高中生源下降為以第三層次為主。
其次是學校布局調整帶來的變化。高中即將完成歷史使命,我校將從農村完中轉變為農村國中。面對這一變化,我們的工作重心也將調整到國中教育之上,以適應因變化帶來的種種新問題,在這一新的轉折期,我們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目標開展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成長,在使學生成才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成人,力爭使學校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學校形成了三大辦學特色。一是在科技體育活動中形成的無線電測向特色和籃球傳統特色;二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始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2004年,正式成為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實驗校。三是注重環境育人,成為市綠化先進單位、市級花園單位。
綜觀我校70年歷史,我們發現有一根非常鮮明的主線在統領著學校發展,那就是成人、成才、成事。從最初的“大新日新,自新新民”的辦學宗旨的提出,到上世紀提出的“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再到今天的“為成才更為成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成才必先成人,學校應當始終不渝地將育人放在首位。大新中學今後的發展,還將繼續秉承這一教育理念。
學校文化
校風:勤奮團結,踏實創新
教風:嚴謹務實,創優奉獻
學風:勵志、勤學、探索、創新
學校地址
地址:近郊崇明縣新河鎮新新路140號(近新開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