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教》是晉代醫藥學家葛洪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崇教
- 作者:葛洪
- 創作年代:晉代
- 作品出處:《抱朴子》
- 作品體裁:散文
《崇教》是晉代醫藥學家葛洪創作的一篇散文。
《崇教》是晉代醫藥學家葛洪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崇教抱朴子曰:澄視於秋毫者,不見天文之煥炳。肆心於細務者,不覺儒道之弘遠。玩鮑者忘茞蕙,迷大者不能反。夫受繩墨者無枉刳之木,染道訓者無邪僻之人。飾治之術,莫良乎學。學之廣...
移風崇教 移風崇教,漢語成語,拼音是yí fēng chóng jiào,意思是移轉風氣,崇尚教化。出自 《韓詩外傳》卷八。成語出處 《韓詩外傳》卷八:“移風崇教,生而不殺,布惠施恩,仁不偏與。”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昔陽崇教寺,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樂平鎮上城街81號,修建於高崖之上,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創建於宋熙寧二年(1069年)。崇教寺坐北朝南,是一座包括前後大殿、左右配殿的四合殿宇建築。四座建築的梁架、斗拱、殿身相互銜接,呈天井式,建築前後檐共使用斗拱108朵。昔陽崇教寺建築的構架、斗拱、柱櫍等元代建築構件...
崇教興福寺塔,原名崇教寶塔,俗稱方塔。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塔后街7-0號。崇教興福寺塔,為九級四面木檐樓閣式磚塔,盔形頂,總高67.58米。塔逐層收分,立面輪廊呈拋物線狀,清秀挺拔。塔面闊三間,在明間設門洞,底層為拱圈式,其餘均作壺形。崇教興福寺塔,木構件...
崇教厚德為人師表 《崇教厚德為人師表》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潮光,林偉健主編
《崇教德育人智周才報國——方崇智百年誕辰紀念冊》是2019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崇智百年誕辰紀念冊編委會。內容簡介 本《紀念冊》內容包括方崇智先生的生平及主要的學術成就,以及學界同仁、教授院士、學生弟子、同事故友及親人家屬的緬懷文章和方先生的論文著作目錄清單、手稿及先生生前的照片、影集等。
崇教寺,簡稱盧梨寺,位於浙江省泰順縣三魁鎮東北方的盧峰之巔。唐代同光三年開山始建,距今已有一仟零七十一年寺史。宋嘉泰二年由中大夫吳福奏準寧宗御賜崇教禪寺而得名。清乾隆十八年改建後堂添建前堂。而後擴建僧房,改建天王殿和前山門,興建藏經樓、齊堂飯廳,珍存有一部浙南倖存的完整藏經。崇教寺坐落...
崇教寺,成立於唐太宗貞觀元年,位於諸暨市璜山鎮寺下村的寺廟。浙東會稽山脈東白山區西麓,諸暨市璜山鎮寺下村前山東面山谷,原有古寺一座,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元年,即公元六百二十七年,迄今有一千三百八十一年歷史,初名高崇院,後改名為上崇教寺。當時高僧雲集,誦經修繕,香菸繚繞直上雲霄,梵鐘長鳴,響徹天外...
馬廠崇教寺,原名山朝漳禪院,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馬廠鎮故驛村西北,占地面積約1458平方米,是元朝至清朝時期的古建築遺址。據寺內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碑碣記載,崇教寺是年賜額崇教禪院。寺院歷經明、清時期多次修葺,正殿為元代建築,過殿為明代建築,其餘則為清代所建。馬廠崇教寺坐北朝南,原為二進院落...
崇教殿 隋唐長安城太極宮東宮的一處宮殿,處於明德殿以北。《陝西通志》與《關中勝跡圖志》:明德殿之北有崇教殿, 《雍錄》及《長安志圖》記為崇政殿。
大崇教寺俗稱東寺。坐落於今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梅川鎮河抱山麓,原名靈鷲寺,公元1429年(明宣德四年)詔改大崇教寺,藏語為曲德貢寺或隆主德慶寺。東寺是民間對該寺的俗稱。東寺在安多地區影響甚大,被譽為“第二衛地”。源流 據現有資料《西天佛子源流錄》載,始建於元代,明代宣德元年“御製重修”,占地50畝...
《送崇教大師南歸》是北宋陳堯叟的一首作品。陳堯叟(961~1017)北宋大臣。字唐夫,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 陳省華長子。作品原文 送崇教大師南歸 能名浄行達理闈,振錫攜瓶出翠微。恩重冕旒曾召對,情高雲鶴卻同歸。會思蓮社寰中結,杯泛潮風海上飛。不是清時未陳力,便堪隨去掃岩扉。注釋譯文 ①...
《送王員外遷崇教》是明代高啟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能書晉公子,清宦稱高情。海樹朝帆遠,江風夏服輕。官從三省去,僧出萬山迎。誰說簪纓累,名林得按行。作者簡介 高啟(1336—1374),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季迪,號槎軒。張士誠據吳時,隱居吳淞江青丘,自號青丘子。博覽群書,工詩,尤精於史...
崇教寺筠軒 《崇教寺筠軒》是宋代張景脩作的詩。碧玉窗欞三四閒,一溪流水伴君閒。雪中惜取青青節,不用開林自見山。
送崇教大師歸天台謹吟七言四韻 《崇教大師歸天台謹吟七言四韻》是宋代詩人范貽孫的作品之一。詩詞正文 名僧高隱盡修行,人說吾師最出群。新向天台承帝澤,便朝梁院謝明君。幾程煙水趨丹闕,一院杉松鎖白雲。卻泛輕杯舊山去,石橋秋月會聲聞。
大崇教寺碑,全稱“御製大崇教寺之碑”,是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明代宣德四年(公元1429)建造。簡介 碑文為御製詞臣沈粲奉敕所書。沈粲,松江華亭人,成祖時入侍內廷,凡金板玉冊藏秘府頒屬國,必令其書寫。敕沈粲書寫大崇教寺碑,足見朝廷對大崇教寺的重視。碑有左右二通,右漢文碑,筆法流暢,挺拔...
崇教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碑文記載,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9年(984年),初名鴻門寺,後廣武山莊樓寺僧人奉旨重修,更名崇教寺。明嘉靖27年(1548年)、萬曆7年(1579年)、萬曆47年(1619年)、清康熙58年(1719年)、乾隆3年(1738年)先後進行修葺。崇 教 寺(第二批省保)時代:宋 地址:山西省長治市北...
《贈崇教寺顏上人》是南宋詩人洪适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原文 禪窟夸金碧,經行失舊蹤。鐘聲穿茂竹,轍跡蔭長松。遠到水常瑩,前陳山更重。勤勤紫藤杖,一覽為從容。作者簡介 洪适,宋饒州鄱陽人,字景伯,號盤洲。洪皓長子。以蔭補修職郎。高宗紹興十二年中博學宏詞科。以父忤秦檜,出通判台州。檜死,...
王洙,字崇教,號一江,臨海人,正德十六年進士,著有紀傳體史書《宋史質》人物生平 成化二十年五月二十日生於天台之靈江,七歲侍奉父親於武寧,十歲詠讀古書,十二歲入庠序,十六歲觀文於科場,十八歲食廩餼,字“崇教”。後十年遭遇重大變故。正德八年(1513年),觀光北京,訪問南京,往來於國子監。正德十六年...
[明](約公元一五六八年前後在世)字崇教,號肖山,猗氏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穆宗隆慶二年前後在世。嘉靖三十二年(公元一五五三年)進士。嘗守徽州。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母喪,千里徒步歸,廬墓三年。復起,以忤高拱歸田,幾四十年,始卒。門人私謚曰文欽。東序喜作古樂府,凡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
毫墨,讀音是háo mò,漢語詞語,意思是筆和墨,出自《抱朴子·崇教》。解釋 筆和墨。借指文字、圖畫。出處 晉·葛洪《抱朴子·崇教》:“因機會以生無端,藉素信以設巧言,交構之變,千端萬緒,巧筭所不能詳,毫墨所不能究也。”南朝·宋·鮑照《蜀四賢詠》:“相如達生旨,能屯復能躍,陵令無人事,...
方塔園,位於常熟古城東端,是在宋代古蹟舊址上新建的古典園林,總占地面積近3萬平方米,因園內有方塔而得名。方塔全名“崇教興福寺塔”,四面九層,為古城常熟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南宋,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方塔與宋代古井、古銀杏並稱為“園中三寶”。 方塔園建築均為仿宋形制,既絢麗大氣,...
《諸真宗派總簿》第十三,記有華山派之傳代派字,前四句為:“至一元上道,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據此,貝本恆為華山派第十五代,李仁凝為十六代。百字輩 至一無上道,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嘉祥宗泰宇,萬理復元亨,清靜通玄化,體性悟誠明,養素守堅志,虛靈慧業生,希...
郊坰,漢語辭彙,拼音是jiāo jiōng,意思是泛指郊外,出處為 《抱朴子·崇教》。1、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或建翠翳之青蔥,或射勇禽於郊坰。”2、唐 李昂《暮春喜雨詩》:郊坰既沾足,黍稷有豐期。百辟同康樂,萬方佇雍熙。3、宋 蘇軾 《南歌子》詞:“夜來微雨洗郊坰,正是一年春好,近...
暖泉華嚴寺,位於河北省蔚縣暖泉鎮。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建於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清初順治年間改為崇教寺,後多有重修。華嚴寺占地34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前、後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前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布瓦頂,檐下施五踩斗拱,梁架為五架梁,前、後各出單步梁,內施天花,繪有精美...
報恩禪寺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的城內東北隅。舊志說始建於唐貞觀年間,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明洪武間改今名。報恩禪寺,占地總面積1.4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5萬平方米。宋天聖間建阿育浮圖(塔)。其規模“前有浮圖高數丈,中為殿,殿後為閣,左右為廊,為法堂,為丈室,為鐘鼓樓”。報恩禪寺,...
深山報恩寺是唐代建造的寺廟。簡介 報恩寺坐落在城內東北隅,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 147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布局 走到西大寺巷盡頭,這...
宋朝太平興國年間,改稱崇教寺;不久,又建造一座五層高的方形辟支佛塔,後代稱為“宋塔”。明時期 明朝洪武初年,仍名佛窟寺;正統年間,更名弘覺寺。當時的佛寺,規模宏偉,香火旺盛。據記載:人們進了山門,緣坡而上,即為金剛殿五檻;左右兩座碑亭。相對而立;殿後有石階百級。陡峭嚴整,稱白雲梯;白雲梯上...
沉綸 沉綸,沉入水中的釣絲。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飛高繳以下輕鴻,引沉綸以拔潛鱗。”chén lún ㄔㄣˊ ㄌㄨㄣˊ沉綸(沈綸)綸,粗絲線,引申為釣絲。沉入水中的釣絲。晉葛洪《抱朴子·崇教》:“飛高繳以下輕鴻,引沉綸以拔潛鱗。”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無術學則安能見邪正之真偽。”《北齊書·盧文偉傳》:“﹝ 盧詢祖 ﹞有術學,文章華靡,為後生之俊。”《宋書·鄭鮮之傳》:“我本無術學,言義尤淺,比時言論,諸賢多見寬容。”宋 曾鞏 《寄王介甫》詩:“術學頗思講,人事多可惻。”2、學習。參見“術”。《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