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壽寺(山西省晉城市崇壽寺)

崇壽寺(山西省晉城市崇壽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崇壽寺,位於山西晉城市澤州縣巴公鎮西郜村東端。始建於北魏,唐開元七年(719年)予以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稱今名。宋宣和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葺。現存建築,山門內為天王殿,兩側有鐘鼓二樓,中為釋迦殿,東西配殿奉地藏、觀音及十八羅漢,最後為雷音殿。崇壽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修建的第19所寺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壽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晉城市
  • 始建:北魏
  • 意義:第一所在村鎮上修建的寺廟
歷史沿革,建築結構,主要景觀,

歷史沿革

晉城市北18公里西郜村東端。始建於北魏,唐開元七年(719年)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稱今名。宣和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葺。現存建築,山門內為天王殿,兩側有鐘鼓二樓,中為釋迦殿,東西配殿奉地藏、觀音及十八羅漢,最後為雷音殿。殿旁東西各有小院一區,東為菩薩院,有三大士殿;西為關聖院,有關帝殿。釋迦殿為宋代遺構,殿身三間見方,單檐九脊頂,格下斗拱古樸,前檐石柱有宋宣和年間(1119―1125)題記,門額石上有金正隆年間(1156―1161)刻字。

建築結構

現存建築的山門建於一石砌高台之上,門前有數十級石砌台階。登山門入前院,正北為天王殿,兩側有鐘鼓樓,中為釋迦殿,東西配殿奉地藏菩薩、羅漢。最後為雷音殿,殿旁東西各有一小院,東為菩薩院,有三大士殿;西為關聖院,有關帝殿。釋迦殿為宋代遺構,殿面三間見方,單檐九脊頂,檐下斗拱,前檐石柱有“宋宣和”題記,門額石上有金正隆間刻字。
寺內有唐代八角形石幢兩座,通高4米,須彌座上雕寶裝蓮瓣及石獅,幢身刻陀羅尼經,寶蓋為瓔珞花紋,摟刻精細。寺內後院還保存有北魏造像碑1通,雕屋形龕及一佛二菩薩;另有宋、金以來石碑12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資料。

主要景觀

現存建築,山門建於一石砌高台之上,門前有數十級石砌台階。登山門入前院,正北為天王殿,兩側各有掖門,掖門兩旁計有明代石雕獅子四隻。與天王殿、掖門平行,東西為釧鼓二樓,從掖門入中院,正北為釋迦殿,建於宋宣和已亥年(1119年)。東西配殿為地藏殿、羅漢殿,院中有唐代八角形石經幢兩座,每座均高四米,幢身刻陀羅尼經。由釋伽殿兩側入後院,後殿為雷音殿,面闊五間。
釋伽殿為宋金建築,前檐石柱上有寧宣和已亥(1119年)題記,門額石上有正隆庚戌(1130年)題記。殿身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平面呈方瑚,單檐歇山頂,頂復布瓦,檐柱有側角生起。檐下斗排列疏朗,柱頭斗五鋪作,單抄單下昂,計心造。補間無斗,僅在柱頭枋位置隱刻一斗三升,整體保存情況尚好。該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間檐下存元至正二年(1342年) 匾額一塊。現存乃明代建築,但留有多處元代風格,後院東西各有偏院。東偏院為菩薩院,正殿原供奉三大士(觀音、文殊、普賢)。南殿為石佛殿,用磚砌成牆 龕,龕內立造像碑兩幢,一為北魏,一為唐代。西偏院為關聖院,正殿為關帝殿,原供奉關羽。南為馬廳,原塑二馬。全寺共存宋金以來碑刻十二通,是研究寺史沿 革的重要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