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壽國中

鄉鎮政府撤擴並後,於一九九八年原東二國中併入我校,更名為崇壽鎮中心初級中學,現又更名為,崇壽初級中學,是目前全市國中學校辦學規模較大的學校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壽國中
  • 創辦時間:一九五六年
  • 簡述:於一九七零年開辦高中部
  • 占地面積:23711平方
學校介紹,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學校介紹

學校創建於一九五六年,因地理位置,分設三個點:東片東聯國中,中片公社點,西片三益點,又於一九七零年開辦高中部。
學校現占地面積23711平方米,建築面積5798平方米,設環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田徑場一個。體育運動場面積、理科實驗儀器、校園網達標,還設有標準的語音室一個,電腦房兩個,新添了大型發電機一台。但體育器械、音樂、美術器材配備,圖書室、學生實驗室、音、美、勞室還有待於達標。學校的各類設施只能基本滿足教學現狀。學校現有28個班級,1272個學生,有95名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68人,代課教師19人,其他工作人員7人。在專任教師中,中學一級的21人占31%,本科學歷的37人占56%。在職教師中有正式黨員13人,預備黨員1人,黨組織正在考察的積極分子有3人。

心理健康教育

突出德育的實踐性和自主性
德育的實效性離不開實踐性和自主性,為了進一步貼近學生實際,學校提出“生活德育”的理念,把德育工作引向學生真實的具體的完整的生活之中。學校根據不同季節、不同階段開展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一二九文娛匯演和各類學生社團活動。學校還開展了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如第五個弘揚民族精神活動月、消防安全教育活動、交通安全講座、法制講座、青年志願者服務月活動。學校同時要求各班每月組織一次主題班(團)活動。學校充分利用當地特色,以“三北抗日第一槍”作為德育教育的主線,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學校大力弘揚抗日烈士精神和三北名人文化,努力探索新時期開展德育創新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用愛心譜寫德育工作新篇章。
切合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環境特點和不同年段的學生年齡特點,開展了一系列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學校近幾年來全校教師積極參與,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達成了共識,形成了一套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並且通過幾年的實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心理輔導課
針對農村學生的心理特點,圍繞每一年段學生中表現突出的、困擾他們心理的問題,開設專題心理輔導課。通過有關心理知識的闡述、具體分析,提高學生的認識,同時通過開展活動,讓部分學生積極參與,扮演角色、體驗情景,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感悟,並將此內化為自身的心理素質,激發他們進行自我培育、自我訓練,以及自覺接受輔導的強烈動機。教師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圍,通過交流、論辯、述理等方式,促進學生對各種心理現象、心理品質、心理調控和心理建構等方面的認知,從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2)、學科滲透
學科滲透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對所有任課教師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無論班主任或各任課教師都應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目標,在班級管理和教學工作中結合自己學科特點,通過營造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及課堂教學氛圍,多給學生以鼓勵和肯定,了解學生、關心學生,並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及發展,及時給以引導和幫助。同時教師通過學生檔案掌握他們的一些特殊情況後,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並更加科學地解決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避免因為不了解學生而對其心靈造成更深的負面影響。
(3)、最佳化校園環境
學校利用現有的條件儘量美化寢室、教室、食堂、體育活動場地等物理環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學校團委、學生處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開展各類有意義的文體競賽,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一系列有組織、有計畫的集體活動中,幫助新生儘快適應新的學習及生活環境,培養他們對集體對他人的積極的感情,同時使他們能在活動中與同學建立友愛、團結、平等的人際關係,幫助個別學生克服人際交往的困難,並在活動中實現自我悅納和接納他人。
(4)、心理諮詢室及諮詢信箱
學校通過開設心理諮詢室和諮詢信箱,對困擾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輔導,使學生深化對自己的認識,為他們提供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嶄新的學習經驗,最終幫助他們實現自立,能夠有效處理各種現實問題,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健全成長和發展。同時,學校通過這一渠道及時發現問題較嚴重的學生,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使學生在不適合繼續學習的情況下及時得到休息和治療。學校在具體展開工作的同時,還建立起良好的與學生家庭取得經常性聯繫的渠道,如定期召開家長會,開設家長熱線使學校與家庭之間保持密切聯繫,雙方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和變化,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學生形成優良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展有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專題講座和知識競賽,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隊伍建設

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強化師德建設
學校始終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作為學校發展的根本,積極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學歷進修、繼續教育、崗位培訓和考察學習等。積極利用閒散時間組織全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師德專項培訓、每周一次的政治學習、《走進名師》的專題學習、利用典型事例開展教師教育教學論壇等,努力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能力。通過學習和討論典型優秀教師的事跡,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校為挖掘身邊的優秀事例,每年舉行一次“怎樣做一名人民滿意的好教師”專題演講比賽。為進一步提升教師師德,組織開展了校“十佳滿意教師”的評比。在每年教師節到來之際,學校因師德高尚、業績突出而受表彰的優秀教師事跡進行表彰,用身邊的先進來教育全體老師。
積極尋找最佳切合點,做好“三結合”教育
學校教育是親職教育的延伸和補充,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拓展,真正做好學校、家庭、社會的三結合。根據農村學校的特點,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開展家訪活動。每一學期組織教師進行兩次定時的家訪活動(學期開始和學期結束兩次),在這兩次家訪中要求教師分組有目的的進行。家訪後集中進行交流,以共同提高。期中考後請家長來學校,共同探討學生學習事宜。
以教學大比武為抓手,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舉辦課堂教學大比武,既能展示我校素質教育的水平,又是促使教師自我提高的捷徑。為此,學校非常重視這項活動,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並專門作了動員。同時對大比武活動進行了周密的安排,一時間校園中不分學科和年齡,人人都是比武選手,個個都成為比武評審。每一次大比武要求每位專任教師上台競技。可以這么說,人人在上課中提高,個個在比武中受益。由於比武建立在廣泛的民眾基礎上,使不少中青年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很快。在市教師各類業務大比武中,有20多位教師獲獎,為學校提高了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學校有市級立項課題4個,其中寧波市級2個,1個選送到省參加評比,85%以上的教師每學期有論文發表或課題獲獎。
學校根據青年教師特別多的特點,在抓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突出抓好青年教師培養這個環節,制定了青年教師培養的工作制度。通過師徒結對,對青年教師提出了“一、三、五、八”的分段達標要求,從培養教師的敬業精神開始,抓好教師的師德和基本功,評優質課,參加教壇新秀評比,三年成熟介紹成才經驗,成為學科教研骨幹,五年成為師父帶徒,八年成為學校本學科主要力量,並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特色。近幾年來學校在這方面工作已經有了一定成就,按照學校制定的教師培養計畫,學校已經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教師之間互幫互學、盡心盡職的教師隊伍,擁有寧波市農村學校骨幹教師6人,慈谿市學科骨幹教師10人,名教師所帶徒弟2人。學校還十分重視對骨幹教師的培養和提高,積極選派有條件的骨幹教師參加省級和寧波市級、慈谿市級的高技能培訓,以提高學校教師整體業務水平。根據市局檔案,近幾年分別選送部分優秀教師赴澳大利亞、上海、杭州、寧波、金華、紹興、嘉興等地考察學習、培訓等。還組織部分教師到貧困地區互幫互學。與上林中學、陽光實驗學校結對,共同研討教學方法。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赴兄弟學校取經學習,研討洋思教學模式、東廬教學經驗等,積極構建符合本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引導教師走科研興教之路。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學校已初步形成一支師德好、業務能力較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學校的社會聲譽也隨之有了較大的提高,所有教師在“輕負擔,提質量”上狠下功夫,教育教學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已有500多人在寧波市級、慈谿市級、鎮級以上各類比賽中獲獎,歷年中考成績優秀率、總合格率、普高上線率在同類學校中達到中等以上水平,重點高中上線人數為同類農村國中前茅。
積極開展校本研究,提升學校品位
切實落實好校本培訓工作的各項措施和要求。自校本教研在我校開展以來,我們根據學校和教師的特點,以新理念為導向,以地方特色為載體,調整了教研思路,改變了過去一貫的作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開展了“請進來”、“走出去”的校本培訓方式。“請進來”,邀請本市名教師,上林國中的學科帶頭人等進行指導講座,請市教研室的專家來校指導教學工作,還與陽光學校、上林國中老師結對,讓他們傳經送寶。“走出去”,鼓勵和支持教師學歷進修,學校多次派出骨幹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培訓,在實施校本培訓過程中,優先安排青年教師參加,學校建立青年教師校本培訓的成長袋和學生成長檔案袋。並遵照骨幹教師成長規律,建立經常性的青年骨幹教師選拔制度,積極造就優秀的青年骨幹教師師隊,使他們能脫穎而出。
為了使青年教師儘快適應教學工作的需要,學校還大力支持教師拜特教為師,多名教師已經成為市級特教的徒弟,加快了學校年輕教師的成長。學校校還對35歲以下的教師大力開展“青年教師建設工程”,注重發揮本校骨幹教師的力量,鼓動青年教師成為學校骨幹教師的徒弟,採取“一幫一”的拜師方式,以老帶新。從思想上、業務上高標準,嚴要求,使他們在教研中不僅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同時也使學校形成了一個民主、和諧、共進的教研氛圍。
為了切實有效的開展校本研究,學校教職員工上下高度重視,積極發掘學校自身的傳統優勢和隱含的潛力,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結合當地情況和學生的興趣,開發各具特色、符合地方和學生髮展的校本課程。學校通過一年的努力,積極開展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以三北黃泥螺、杭州灣跨海大橋、三北抗日、黃蛺蟹、三北名人、杭州灣濕地等為載體,開設校本課程,以教育學生,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互助、師徒結對、教學反思、集體研討等方法,提高教師素質和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學校為提高隊伍整體素質,構建學習型的教研組和備課組,積極申報市級名牌學科和課題,制定詳實的活動計畫和完善制度保障,逐步形成教學研究活動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自發走向自覺,由無序走向有序。學校近幾年來在課題研究和校本開發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多個課題已市級立項,校本課程已真正實施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提升了學校品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