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江蘇省宜興市崇善寺)

崇善寺(江蘇省宜興市崇善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崇善寺位於江蘇省宜興市西部約25公里處,老G104國道北,徐舍鎮蕪申運河邊上之蔣富圩村。肇建年代無考,但相傳應在南朝梁時期,初為觀音堂,後名崇安觀音寺,清康熙時改名崇善寺;1995年,崇善寺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崇善寺
  • 地理位置:江蘇省宜興市徐舍鎮蔣富圩
  • 創建於:南朝梁
  • 初  名:觀音堂
  • 後改名:崇安觀音院、崇安觀音寺
古崇善寺為江南古佛道場,有觀音福地延壽道場之譽,初名觀音堂,位於宜興市徐舍鎮蕪申運河邊上之蔣福圩,寺處村舍之中,外抱運河,內環溪流,這裡河面寬闊,碧波粼粼,兩岸芳草萋萋,紫燕銀鷗,綠樹成蔭,村舍散落,阡陌縱橫,錦繡田園,風光秀麗,環境宜人宜居。
水鄉佛地,佛根久遠,溯其肇建之代已邈不可稽。相傳南朝蕭梁時有檀木觀音大士像浮溪而來,慈悲顯聖,鄉人奉歸,建庵供奉,名觀音堂。梁天監時,吾祖佛源聖凱上人駕舟經溧陽陽羨參方,途中遇風浪,跪拜觀音叨禱得以平安,遂登岸結庵修行,募建觀音殿,供奉觀音大士,開法授徒,由慧光院統領為別院,稱崇安觀音院。開皇,光宅、寶應時曾有修葺,自唐以來,無論廢興,俱名崇安觀音院,皆有僧侶弘化,至順時頹廢。普智發軔,中興道場,洪武八年,高僧普智益舟上人篳路藍縷,托缽四方,振啟禪林,募緣重建觀音殿、金剛殿、護國財神殿、兩廊廂屋等。永樂九年,請佛大師住持崇善,續建念佛堂、藏經閣,效仿廬山東林惠公宗風,倡導未法修行,應以真心念佛為內應,仗佛願力為外應的淨土思想,專修藥師淨土法門,即開為專修淨業念佛道場,法事日臻,慕佛者雲集,道場興盛,冠名崇安觀音寺。正統時,住持中秀建大殿。成化時,住持傳杦鼎力維持,增建藥師殿。正德隆慶間,住持道悟、龍諳、真珂等師努力弘揚佛法,重修殿宇,金醵新置佛神寶像,培植樹木,鋪砌甬道。道場更具莊嚴,改稱崇安寺。萬曆時,信弘繼之,後傳至守楨、祥玉時漸漸寥落,明末清初毀於兵燹,殿堂廂屋等盡為瓦礫。清康熙二年,光輝雲遊至此,在寺廢址上建廟復塏,興建觀音殿正毅力一埭,頭山門一座,兩廁廂各五間,易名崇善。後有德寶暨源修住持崇善,恢復土產,置十餘畝香火田,規格略備,又易名從善。至住持慶修、志修繼席時,增建兩廊廂屋各五間,修建圍牆、護坡、拓展進寺道路,續田三十餘畝,可謂盡心盡職為道場建設。鹹豐四年,江南太平軍興,寺遭兵劫。光緒九年,寺主演蓮與徒證聖等不辭勞瘁,修復殿宇、廂屋,逾歲佛像金容重整。清末時歲不穩,住持乏人,逐漸破舊敗落。中華民國時,悟醒繼席,勉強維持。自明末至民國幾經修復,雖中罄不乏其聲焰,然規模卑隘,較以前大為縮小,以道場佛事廟會香火維繫寺院。新中國成立,住持詮耀將殿堂、廂屋進行維修,雖因陋就簡,但能以香火延續,“大躍進”時,寺廟改作集體倉庫,寺僧明善、明修為社員民眾服務茶水供應,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圓寂。時光荏苒,因緣際會,國運興隆,佛日增輝,政府重新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九九五年,古崇善寺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在市、鎮宗教主管部門、市佛教協會正確領導下,法主慈舟、覺非、有成長老,住持宏仁,監院惟智及僧職人員,護法信眾共同努力下,勵精圖治,使古剎重輝,法炬復燃。古崇善寺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奉獻社會、服務眾生”人間佛教思想,經過十餘年經營,氣象一新,內外煥然變化非凡,寺院面積比原來擴大三倍,道場佛像莊嚴,設施完備,廟具齊全,各項業績逐年增色。
宜興古崇善寺宜興古崇善寺
宜興古崇善寺宜興古崇善寺
宜興古崇善寺宜興古崇善寺
宜興古崇善寺宜興古崇善寺
古崇善寺,悠久歷史,深厚的文化,幽雅的環境,清淨的道場,便捷的交通,佛門淨土吸引著廣大信眾前來進香禮佛。拜觀音、朝佛地、祈福壽、保平安,寺院鐘罄長鳴,香火興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