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和書法家吳大澄,遊覽浯溪峿台後,寫的一篇銘文,表達了作者對對先人大賢的嚮往之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品簡介,
作品原文
峿台銘(並序)
湘江之水自南而北流,衡山之脈自北而南迤。奇峰怪石錯立於湘濱,若熊羆,若虎豹,若麟,若獅,若古柏之皮裂而莽纏⑴。可驚,可愕,可圖⑵,可詠。舟行三百里不可殫述⑶,峿台其最著也。遠而望之,嶘岩峻嶻⑷,如斧削成。右江左溪,隱相迥抱。古木陰森,松竹相間,環翠聳青,幔岩塞竇⑸,巒壑清幽之致,或為所掩。台據其巔,乃次山之舊址也⑹。地以人傳,茲山之幸矣。魯公書中興頌,刻於崖壁。後有山谷詩刻。次山之銘去台後百餘步,字多完好,無風雨剝蝕之難⑺。余撫是邦⑻,有愧前賢。惟於篆籀古文習之有年⑼,銘而刻之,以志嚮往。銘曰:
園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勝,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大賢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處,思其文辭。次山私之,誰曰不宜?
光緒癸巳夏五月樂炳元刻⑽。
作品注釋
⑴莽纏:叢生的草木纏繞著。
⑵可圖:可畫。圖:畫,作動詞。
⑶殫(dān)述:盡述。
⑷嶘(zhàn)岩:高險的山岩。峻嶻(jié):高峻的樣子。
⑸幔岩塞竇:給岩石掛上帳幕,阻擋了洞口。
⑹台據其巔:峿台占據在它的山頂。
⑺難:損傷。
⑻余撫是邦:我做管轄這個區域的巡撫(指湖南巡撫)。
⑼篆籀:即小篆大篆。
⑽光緒癸巳:即公元1893年。
作品簡析
這篇銘文及序見於《祁陽縣誌》。峿台,在今祁陽浯溪公園內。銘,是一種表紀念性的文體。吳大澄遊覽浯溪峿台後,寫了這篇銘文,並把它刻在石上以表示嚮往之情。《峿台銘》(並序)先寫峿台在湘江中游兩岸奇峰怪石中最為突出的特點。接著寫“地以人傳”,說明景與人的關係。“茲山之幸”,全由於這裡有元結的中興頌,有顏真卿的書刻,還有山谷的詩刻。這些摩崖石刻,崖壁生輝,經久不蝕。作者於此感慨自己有愧前賢,於是作銘刻之,以志嚮往。作者說,自古以來,園林的美景,豪富們常常據為私有,而山川的美景,天下人共同遊歷,公共的永遠存在,私有的不過一時。歷史上的大賢人已經長逝,後來者常常反思,聯繫峿台的往昔,想到元結寫的文章,即使說他私有此地,也沒有誰會說不適宜。這就明確指出為天下公有的山川之勝會永遠存在,元公的舊居和文辭常引起後人反思,他私有此地最為適宜,充分表達了作者的讚頌之情。
作品簡介
吳大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