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名稱由來,歷史沿革,書院英才,
名稱由來
“六都書院”名字的由來:太平天國後期,清總兵方耀以清鄉為名,勒索百姓財帛,人民怨聲載道,清政府為平民怨,派欽差前來飭查,方耀為逃罪責,連忙召集峽山、舉練、黃隴、貴山、直浦、竹山六個都的紳耆籌建書院,以“罰款興學”的美名應付欽差的飭查。書院修建經費,實為六個都分頭攤派,書院建成,名為“六都書院”。
歷史沿革
六都書院建成後,幾度擴建和更名。民國9年(1920)年,旅滬士商建前樓,更名為“六都中學”。民國20年,旅暹華僑捐款建學生宿舍,翌年又建造禮堂。至此,學校初具規模,教堂設備為當時縣內中學之冠。抗日戰爭時期,學校內遷,校舍受嚴重破壞。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維修。1950年,“六都中學”更名為“潮陽縣第二中學”。1957年,擴建北山教室區、教師宿舍。1958年,擴建南山教室區、實驗室。1959年,擴建東山教室區。公社化時期,“潮陽二中”更名為“峽山中學”;“文化大革命”初期,又更名為“潮陽縣工農兵中學”,不久又復名為“峽山中學”。1971年,改建原書院院落為學校大禮堂。1978年,東山教室區前面擴建教學大樓,前樓樓座闢為科學館。1985年初,又恢復“六都中學”校名。1993年開始對六都中學進行改造。至1999年完成第一、二期改造工程,總投資2125.79萬元,其中汕頭、潮陽二級市人民政府各撥款500萬元,其餘由峽山鎮政府自籌解決。2000年4月旅港同胞陳有慶及旅泰僑胞陳有漢捐資興建“陳弼臣體育館”及“有慶樓”、“有漢樓”,總建築面積8569平方米。至此,校舍規模比原書院擴大近20倍,成為本區大型的重點學校之一。
書院英才
一百多年來,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不少人成為國外經濟實業界著名人物,如陳弼臣先生;有的經過深造,成為國內外的知名學者,如59屆高中畢業的陳運雄博士、翁甲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