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島式唱腔
- 發源:日本鹿兒島
- 相關人物:中孝介
- 相關歌曲:《各自遠颺》《各自啟程》
簡介,標誌性人物,特點,技巧,
簡介
所謂的島歌唱腔。鹿兒島作為日本47個都道府縣之一,位於日本的最南端,或許“薩摩”這個名字會更為人所知曉,作為島津藩屬的領地,曾經以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而聞名,如果你看過2004年的大河ドラマ<新選組>的話,可能會對這個地區有點了解。島歌唱腔是這個地區的傳統之一,其實就如中國各個地區的民歌類似。聲音帶有南國的特色,暖熏的海風,無暇的沙灘,雖然從本質上不是很清新,有那么點懶洋洋的感覺,不過仔細聽,或者聽多了,會有種很溫馨的感覺。
標誌性人物
使用島式唱法名揚中外的主要是日本歌手中孝介,中孝介來自日本奄美大島的,從高中時期開始自學島歌唱腔,2000年獲得奄美民謠大獎之最佳新人獎。2005年獲得獨立廠牌音樂榜之年度排行第5名佳績。2006年3月發行首張單曲《各自遠颺》。中孝介的《各自啟程》曾經被劉德華拿來翻唱過。
特點
島式唱腔是中國的說法,在日文里是島唄,島唄起源於鹿兒島地區的傳統民謠,代表民謠有《小原祭》,後來傳至鹿兒島南部的奄美和沖繩,漸漸成為日本南九州民謠和沖繩民謠的統稱。作為現代,專指鹿兒島和奄美群島的民謠。早期,島唄是作為獻給神的歌曲(薩摩人信仰的蛇神),在祭祀中使用。其內容也與頌揚神明和表達祈禱者的願望有關。後來亦出現勞動號子、教育後代和表達愛情之類的內容。
技巧
島唄與日本北方的和歌在音律上有很大的不同,與南九州的其他民謠卻頗為相似。奄美及鹿兒島地區的島唄與琉歌不一樣,奄美島唄的音律為五聲調式陽音階(D、F、G、A、C、D)和7、7、7、5的融合,與琉歌的8、8、8、6不同,與和歌的5、7、5、7、7也不同。島唄的音域很廣。在德之島、奄美地區,使用的是與日本本土相同的五聲調式陽音階(D、F、G、A、C、D);沖繩島以南則使用琉球音階(C、E、F、G、B、C)。島唄的伴奏樂器往往是三味線,鹿兒島島唄的伴奏曾使用過南琵琶。在奄美群島,不同地區的島唄其風格亦不相同。例如,鹿兒島本土流行“小原良節”,奄美大島北部流行“笠利節”,其節奏平緩穩重;而南部則流行“東節”,情緒充沛,迴轉變化豐富。笠利節和東節是奄美島唄最主要的兩大流派。元千歲和中孝介的演唱方式就屬於東節風格。島唄的演唱需要類似於女性的假聲,這是因為鹿兒島的蛇神一般是以女性形象出現,而琉球群島地區又有妹神(おなり神)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