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峰尾古城
- 修建人:周德興
- 時間:1387年
- 作用:備防禦倭寇侵擾
簡介,歷史,發展,
簡介
峰尾向為海防要地,惠安之門戶。它北障沙格,南拒黃崎,與興化府之吉口、湄洲諸島互為犄角。峰尾城“控制大海,其巡警守備各畫地為界”。原在石狗尾至東樓之高阜處,俗稱“舊城”。城垣周圍150丈,厚一丈,高一丈八尺,窩鋪有六,西北各門建兵馬司,建城樓於其上。城中有營房30間,供弓兵居住。“借崇武為其捍蔽,而為之聲援,內外相犄,其置周密”。
歷史
峰尾舊城經歷了170多年的風風雨雨,但其範圍較為狹小,只能容納峰尾巡檢司防守人員,且與峰尾村民居分離,不能起到保護峰尾居民的作用,兼以“據高乏泉”,飲水都成問題,一旦城被敵人圍困,守城官兵將不戰自亂。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峰尾巡檢司丁某,倡議遷據。上憲批准後,丁巡檢及其後任江吉泰即鳩資庀材,修築新城,並得到惠安兩任知縣蕭繼美、葉春及和峰尾民眾的大力支持,移於溱集之地。築造大環場面,“廣而倍之”,兼容民居,重建的大環城周圍300多丈,城牆洞3丈,高4丈,內外砌石中間填土。城牆上設人行道,闊6尺,設東、西、南、北四大門,女牆五百,樓櫓四,挖掘浚溝以護城。並在“舊城頂”制高處築起烽火台,“斥堠相望”。城外辟有教揚,為弓兵訓練之用。新城前後歷七年至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年)而功成。葉春及在其筆記中寫道:“黃崎拒其南,沙格遮其北,外面掎以擊蓼,庶可以固守矣。“邇年倭人,尋轉峰尾而去,習水勢者駭之……復有峰尾新城,與黃崎鼎立。合八都(民眾)而聚峰尾。”可見在幾百年間,峰尾新城起著坑御倭寇和海盜,保一方平安的作用。
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峰尾商家大興海上貿易,因此峰尾有“小上海”之譽。便引起日寇的注意,多次遭受日本飛機的轟炸。1937年秋,國民黨福建省政府為防暴露目標,實行堅壁清野,令拆除各地城垣。於是當地駐軍便拆峰尾城垣之石以築炮台,雉堞城垛喪失殆盡,只剩下4個城門。隨後,峰尾民眾又挖城基以築校舍,新舊峰尾城遂均蕩然無存。只留下少許見證了歷史滄桑的城基石和“城內”“城外”諸地名供人回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