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峨眉紫菀
- 學名:Aster veitchianus Hutch. et Drumm.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紫菀族 Trib. Astereae
- 屬:紫菀屬 Aster
- 組:紫菀組 Sect. Aster
- 種:峨眉紫菀
- 分布區域:中國四川
- 系:耳葉系 Ser. Auriculati
形態特徵,花期,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相關變型,原變型,單頭變型,
形態特徵
植株
多年生草本,有細長匍枝。
莖
莖直立,高6-40厘米,不分枝或上部分枝,被開展的長粗毛,或上部被短毛。
葉
基部葉在花期生存,長圓形或橢圓狀匙形,長4-13厘米,寬1-3厘米,下漸狹,有具翅的長柄,頂端尖或近圓形,邊緣有具小尖頭的疏齒或近全緣;下部葉較密,與中部葉同為長圓形,較小,下部漸狹而無柄,基部有圓形抱莖的耳部,有淺齒;上部葉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全緣,頂端尖;全部葉質稍薄,上面被疏短毛,下面沿脈及邊緣有長粗毛,無腺;中脈和3-4對側脈在下面稍凸起,網脈顯明。頭狀花序1-4個,有時達10餘個而排列成傘房狀;花序梗細,長2-10厘米。
花
總苞半球狀,長6-8毫米,徑8-12毫米;總苞片3層稀4層,線狀披針形,尖或漸尖,外層長達4毫米,上部或全部草質,無毛,無腺,內層長達7毫米,寬達1.5毫米,邊緣膜質帶紫色。舌狀花約40個,管部長3毫米,有微毛;舌片青紫色,長達10毫米,寬1毫米;管狀花長5毫米,管部長2毫米。冠毛白色,長5毫米。
果
瘦果狹長圓形,長達3毫米,一面有肋,被疏短毛。
花期
6-8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00-2400米的山坡陰濕地和溪邊。
分布範圍
產於四川西部(峨眉、滎經、寶興)。
本種提示
此種顯然與耳葉紫菀(A. auriculatus Franch.) 接近,僅以基部葉在花期生存,葉下面和總苞片外面無腺為區別;頭狀花序常較少數,葉也較少數(莖部葉10個左右),常密集於莖基或下部。因此,峨眉紫菀可能是耳葉紫菀的一個變種。
相關變型
原變型
原變型 f. veitchianus, 頭狀花序2-4個,有時多至十餘個;總苞長6-8毫米,徑8-10毫米;葉疏生,上部葉線形而呈苞葉狀。產於四川中部及西部(峨眉、寶興、滎經),模式產於峨眉。
單頭變型
單頭變型 f. yamatzutae (Matsuda) Ling, comb. nov. ——Aster yamatsutae Matsuda, nom. seminud., 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端;總苞長7-8毫米,徑10-12毫米;葉密集於莖基部,中部及上部葉線形,呈苞葉狀。產四川中部(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