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竹葉青茶

峨眉山竹葉青茶

峨眉山竹葉青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產自四川省峨眉山。峨眉山竹葉青茶外形扁條,兩頭尖細,形似竹葉;內質香氣高鮮,湯色清明,滋味濃醇;葉底嫩綠均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峨眉山竹葉青茶
  • 產自:四川峨眉山
  • 得名於:1964年
  • 屬於:扁形炒青綠茶
簡介,地標地理,文化背景,

簡介

陳毅元帥1964年遊覽峨眉山,在萬年寺品嘗該茶時,讚美該茶形美似竹葉,湯色清瑩碧綠,將其命名為“竹葉青”。
峨眉山竹葉青茶
峨眉山是中國名山,這裡平均海拔800~1200米,主峰海拔高大三千多米,是四川盆地內的最高山峰,娥眉山區氣候溫和,土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又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繚繞,正所謂“高山雲霧出好茶”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

地標地理

峨眉山市位於四川盆地邊緣,境內多山,約占總面積的75%。巨北峰、峨眉山、二峨山,峰巒重疊、山脈連綿、形成巨大的天然屏障,符汶河、雙福河、龍池河、臨江河流經全境。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國家級旅遊風景區峨眉山,更是舉世聞名。
竹葉青產於峨眉山中,峨眉山距峨眉縣城6.5公里,海拔3099米,方圓百餘平方公里。名山勝景,層巒疊翠、懸泉飛瀑、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集雄、秀、奇、險、幽為一體。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身,令人神往。
據傳峨眉山最早在山上黑水寺(今萬年寺)後面有一株高數丈的貢茶樹,不知何時被人伐去,1985年縣裡組織管茶幹部前往考察,發現黑水寺遺址後坡上有一棵茶樹樁,直徑15厘米,樁上砍過九刀,在第九刀處發出嫩枝條,約3厘米,據考證為喬木大葉形枇杷茶,即當年那棵貢茶樹,是較珍貴的茶樹品種。
峨眉山屬中弧熱帶暖濕潤氣候,在海拔100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4-16℃。最冷1月份,月均最低4-6℃,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3-25℃,四季氣候溫和,冬不寒,夏不熱,無霜期350天。土壤深厚,質地疏鬆,而酸性大,PH值為4.5—4.6,多為沙質土壤,有機質含量大於4%,年降水量達1200-1800毫米,雨量充沛,日照時間短,終日雲霧瀰漫,空中相對濕度在80%以上,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生產優質名茶打下良好的基礎。

文化背景

“峨眉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今黑水寺(今萬年寺)後絕頂產一種茶,味佳,而色年白,一年綠,間出有常’’。這是錄自唐代李善(630—689年)著的《文選注》。
其實峨眉山茶葉早在晉代已很有名,在唐代,峨眉山的“白芽茶”被列入貢茶,到了宋代,峨眉“雪芽”更是名聲大噪,蘇東坡有“分無玉碗捧峨眉”之句;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詩中寫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襄顧諸春(顧諸春為唐、宋兩代貢茶)”。
明初,太祖朱元璋賜得峨眉山茶園,在黑水寺(今萬年寺)植茶萬株,供峨眉山寺廟之用,明萬曆年該寺僧人將茶園賣去。至清康熙初年,朝廷以金千兩將茶園贖回。在普興場(今普興鄉)明代國師寶塔附近,發現《御茶文》碑一通,雖字跡剝蝕難辨,但知其記述與貢茶有關,另川主鄉玉屏寺一帶也產茶,寺僧也採摘寺周圍茶葉精製入貢。這三個地區至今仍是市里著名的產茶區。
40年代,峨眉山僧人演觀在龍門洞開辦茶廠,形成小規模生產。
建國後,由於政府重視,萬年寺、玉屏寺、普興鄉等地茶葉得到進一步發展,供銷部門在這些地區建立茶園基地,峨眉山茶葉得到較快發展。
1964年陳毅元帥來峨眉山視察,在萬年寺品嘗峨眉山茶葉時,頓覺馨香撲鼻,湯色碧綠,回味甘醇,勞倦頓消,連聲稱讚道:“好茶!好茶!”問僧人:“此為何茶?”,老僧人機靈答道:“此茶乃峨眉山特產,尚無名稱。陳毅元帥又審視了杯中茶葉,不經意地說道:“多象嫩竹葉啊,就叫竹葉青吧!”。
1972年,全縣共造新茶園20100畝,遍布全縣21個鄉。隨著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竹葉青名茶質量也不斷提高,越來越受到各界消費者的喜愛。
近10多年來,峨眉山茶葉在四川省峨眉山竹葉青茶業有限公司的帶動下,成為峨眉山市一大支柱產業。全市現有茶園面積65000畝,有近8萬人從事茶葉生產及相關產業,其茶葉產值收入占全市種植業收入的30%,縣城和雙福鎮各有一個茶葉專業市場,整個樂山市、眉山市及自貢、雅安等市縣的茶葉均匯聚峨眉山,而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安徽、山東、河南、陝西等省市的茶商爭相前來購買茶葉,使峨眉山茶葉在全國茶葉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988年至今,原峨眉山竹葉青茶廠聘請西南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的茶葉專家、教授對竹葉青的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不斷完善,其知名度越來越高,全國各地茶商爭相前來採購,竹葉青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