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2015年3月16日,根據《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黔府函〔2015〕50號),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峨嶺街道,從
朗溪鎮、
纏溪鎮、
新寨鎮和原峨嶺鎮區劃調整19個村居,成立峨嶺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峨嶺街道轄5個社區、1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峨嶺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氣候條件
峨嶺街道地處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8℃,日照時間長達1255小時,
無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季:室外風速0.9米/秒,夏季:室外風速1.0米/秒,年極大風速(定時):12米/秒,極端最高氣溫:39.9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9.0攝氏度,冬季大氣壓力:969.1百帕,夏季大氣壓力:953.0百帕,最熱月、最冷月:熱7月,冷1月,年平均有霜期:74天。
水文
峨嶺街道境內河流屬
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
印江河、樂茂江河,地表河網較密。多數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緩,下游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別由西向東、由南向北,由南東向北西流入烏江。
人口民族
根據印江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峨嶺街道常住人口為67457人。
經濟建設
根據全省產業發展“八要素”產業革命要求,圍繞全縣產業發展“2+N”總體部署,結合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的產銷發展“五個三”的要求,始終堅持政府搭台、企業主營、民眾參與,採取“村集體+企業+民眾”“村集體+大戶+民眾”等方式,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做優做強產業。現已初步形成“三區一帶”(茶葉園區、精品水果園區、精品蔬菜種植園區、農旅一體化旅遊產業帶)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截至目前街道共發展茶園3200畝;發展水果園區5000畝;發展蔬菜種植區5000餘畝;規劃打造農旅示範點5個;街道發展生豬存欄養殖3000頭,蛋雞存欄養殖 41000羽,肉牛存欄養殖1000餘頭。18個村集體經濟均累計達3萬元以上,扶持發展微型企業24家,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戶戶有產業覆蓋,在2019年、2020年產業現場觀摩排名全縣第四名、第五名。
社會事業
境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杭瑞高速、印江東互通、印秀高速、印思快速幹道穿境而過。轄區內有梵淨山金頂水泥、梵淨山翠峰茶葉有限公司和安華金石雕刻工藝有限公司等大中小型企業136家,是印江縣商貿、經濟、文化中心。學校有印江三中、印江三小、印江六小等10所中國小。
印江街道不斷推進就業制度改革,率先組建街道勞務公司1家,開發公益性崗位193個,有序組織勞務輸出8995人次,通過蘇州對口幫扶城市、街道商會、縣城在建工程項目推薦就業崗位5000多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對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就業困難人員及婦女、扶貧對象實施就業創業小額貸款的申報,發放就業惠民貸款資金434萬元,實施就業培訓912人。
轄區內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5個,搬遷民眾3576戶15931人,現有涉邪人員3名、信訪重點人員8名,精神病人128人,在院58人;非法集資受損人員164人;退伍軍人621人,其中兩參人員58人;社區矯正人員22人,刑滿釋放人員112人。轄區內有學校17所(中學1所,國小4所,幼稚園12所),中學生2840人,小學生3272人,幼稚園學生1972人;重點在建項目9個;娛樂場所6家,足療等洗浴中心9家,賓館、旅社等68家,農貿市場1個,客車站1個,醫院4家,人員結構複雜、重點場所較多。全力落實三重醫療保障,積極申報頂樑柱基金,參合人員累計達112540人次,貧困民眾100%參合,住院補償人次23005人次,補償金額5879.64萬元;慢病辦理4780人次,慢病補償31966人次,慢病總計補償19.85萬元;2020年頂樑柱理賠58人次,理賠金額15.32萬元;對特殊困難老人、孤兒等群體實施社會救助,對符合高齡補貼享受人員及時審核發放資金,有力保障了街道所有困難群體,發放低保資金241.29萬元。紮實推進殯葬改革,祭祀活動更加規範,城鄉濫辦酒席得到有效整治,移風易俗行動得到人民民眾鼎力支持和真心點讚,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文化旅遊
街道文化旅遊底蘊厚重,山青水秀,生態完好,氣候宜人,景點別致,風景如畫。天下奇觀、峨嶺關村雲盤洞、同心村香樟古樹、大雲村米神洞等自然景觀惟妙惟肖。同時充分利用城郊結合部的良好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正在規劃建設小雲村高老莊休閒養老園區、森林公園、觀音溝濕地公園。街道文化底蘊厚重,秉承兼備印江“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長壽之鄉”等種種文化,有貴州10大未解之迷,小雲村紅棺葬與曹狀元的傳說神秘悠久,有教育青少年崇尚文化知識、弘揚書法文化的重要基地嚴寅亮故居等。另外還有獨特豐富的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美食文化。佛教文化有歷史悠久的觀音溝玉泉寺、坪興村印龍寺、大雲村報恩寺和青雲寺、印江縣文物保護單位峨嶺武聖宮;民俗文化有富有土家風情的金錢桿、花燈、龍燈等;宗祠文化有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嚴氏宗祠、保存完好的塘池村楊氏宗祠、大雲村冉家祠堂等;飲食文化有口味好,撲鼻香的綠豆粉、蕎麵條、酸芋荷、牛肉干等。
峨嶺街道作為縣城中心區,將充分發揮金融、文化、旅遊潛在優勢,挖掘和開發自然生態資源,將街道打造成為全省著名、全國知名,集商貿、旅遊、休閒、養生、避暑功能為一體的特色旅遊目的地,以及服務一流、工業強盛、產業多樣的和諧、幸福街道。
民族宗教
峨嶺街道辦事處地處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縣宗教工作重點鄉鎮(街道)之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境內現有登記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2所(玉泉寺、印龍寺)。街道共有信教民眾142人,其中佛教14人,天主教28人,基督教98人;教職人員2人。民族分布主要以苗族、土家族為主。
街道建設
峨嶺街道商賈雲集,城鎮建設初見成效,轄區內中洲上城、尚城國際、東城1號、多維時代等小區高樓林立,城鎮氣息濃厚。下步,街道辦事處將堅持“辦事處主導、市場運作、社會融資”的多元化建設策略,加快特色城鎮建設步伐,重點建設縣人民醫院、東郊物流卸貨停車場,坪興寨棚戶區改造、栗子園水利工程灌區輸水工程、黔溪村傳統村落項目建設、峨嶺村老年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
峨嶺街道全力聚焦城鎮建設和重大項目建設,探索總結了開好一個會議、堅持一個標準、組建一支隊伍、選好一個組織、制定一個方案的“五個一”工作方法,有力推進各項征拆工作。完成了進觀音溝濕地公園的滑坡治理、縣人民醫院、南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興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峨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九仰南山、印思快速幹道、印秀高速、職高搬遷、印江六小、岩底和坪興棚改、萬潤新城、東城明珠、智誠中學等30餘個重點項目建設,總計征地8700餘畝,拆遷房屋14萬餘方。尤其是2019年,在岩底棚戶區改造工作中,創造了印江拆遷歷史上的奇蹟,在23天內安全拆除了10萬餘平方米房屋,得到縣委、縣政府高度肯定,原縣委書記田艷多次在講話中提到“岩底拆遷刷新了‘印江速度’創造了‘印江奇蹟’,真正做到了零強遷、零上訪、零事故的和諧拆遷”,為促進全縣經濟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80萬元改善人蓄飲水,讓祖輩吃“望天水”的峨嶺關村、青槓林村、同心村、黔溪村用上了“小康水”;投入847.8萬元改善人居環境,修建組組通22公里,完成“四改一化一維”2451戶(改廚891戶、改水1354戶、改圈215戶、改廁815戶、房前屋後硬化1495戶、房屋維修247戶),讓民眾住上“小康房”、走上“小康路”,城鄉顏值更加靚麗。同時,我們聚焦基礎設施的作用發揮和使用效率,探索了以“公益性崗位+民眾自治+區塊包片”的農村公路養護工作和“以水養水+用水協會”的農村飲用水管護工作,2019年全縣農村公路養護現場會在街道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