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口土城煉鐵遺址

峨山口土城煉鐵遺址

土城煉鐵遺址位於棗莊市中區孟莊鎮境內的土城故城遺址上。這是一片處於峨山口和北峨山口村之間小河西畔的高地,北部是高聳的馬山,西北是峻拔的黃山,中間的丘狀小山為志書上所載的峨山,南部是漸漸低緩的原野,省道棗費公路從西北側的山口穿過。據專家考證,土城煉鐵遺址是漢代早期的冶鐵遺址,是棗莊地區發現的秦漢時期農耕文明由青銅、木製工具向鐵器製造過渡的有力證據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峨山口土城煉鐵遺址
  • 位置棗莊市中區孟莊鎮境內
鐵牛的傳說,土城是漢代山鄉侯國,口袋汪的由來,梁姓旺地峨山口,

鐵牛的傳說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當記者和幾位文友一行來到孟莊鎮峨山口村西側的土城故城遺址時,看到田野里的麥苗鬱鬱蔥蔥,長勢正旺。農民作家趙小走自幼生活在峨山口村,對村子內外的風物了如指掌,他向大家介紹了關於土城故城遺址和土城煉鐵遺址的一些情況。
趙小走說,“鐵牛出,天下苦”,這是自古以來流傳在當地的一句令人心驚害怕的話。鐵牛是什麼?地里究竟有沒有鐵牛?在1958年大煉鋼鐵的時代,人們在田野里深翻土地時挖出了“鐵簸箕”和“鐵牛”。“鐵簸箕”被運走熔化煉了鐵,“鐵牛”因為體大笨重,再加上那句不吉利的話語,人們便又將那個鐵傢伙埋於地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對該處古城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土城廢墟中夾雜著許多漢代陶片,主要是建築材料,如筒瓦、板瓦等物,在土台周圍的田野中採集到了不少的鐵礦石、煉渣和生鐵塊等。遺址西部有一條深1.3米的水溝,通過斷面可以看出,最上層是約15厘米左右的耕土層,相鄰的下層是45厘米厚的廢墟堆層,其間夾雜著大量的漢代板瓦、筒瓦、罐和瓮等殘陶片,第三層中夾雜著許多的紅燒土和鐵器碎片及灰渣等,土台南部鐵渣最多。專家據此推斷,這裡曾是漢代一處規模不小的煉鐵遺址。所謂“鐵簸箕”應該是煉鐵的廢舊爐具或爐體,“鐵牛”是爐內煉製的半成品的遺留物。實際上,根據秦漢地理志的標註記述,這裡應該是一個鐵官的設定處。在不遠處的北部山嶺上,鐵山頭、鐵山村、東鐵山溝等數個村名都和鐵有關,反映了該處曾經是煉鐵之所,尤其是其東部幾里外的劉嶺鐵礦仍在不斷地開採著,也印證了該處諸山富含鐵礦資源。

土城是漢代山鄉侯國

趙小走介紹,傳說有鐵牛的地方是風水寶地,可以安城設治,村民中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出棗莊見土城,跑不開馬,拉不開弓,向東向東再向東”似有所指。據地方志雲,“土城”之地,先後屬於西周時國、春秋時小邾國、戰國時楚國等諸國。秦初屬薛郡,後屬薛郡所分的郯郡,西漢時屬魯國東海郡承縣。漢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東海郡領三十八縣有“山鄉”屬徐州刺史部。另據尹灣漢墓出土的簡牘及釋文稱,西漢末年東海郡有侯國十八含“山鄉”。《漢表下》記載“山鄉節侯綰,魯孝王子,甘露四年封,侯丘嗣,免”。可見山鄉侯傳兩代就被免去,可能是它太不值得一提,其地望前人無考,不予關注。東海郡轄境位於今棗莊地區西漢設定的“縣、邑和侯國”大多確定,但位於棗莊附近有一個壽命不長的“山鄉”侯國,還沒有對應到具體位置,根據其名稱特點應該是個山區丘陵地帶。峨山口北倚群山,南瞰平原,其間貫穿三條河流,平疇宜耕,崗嶺宜林,有農獵之利,無漬澇之憂,很符合這個地理位置的要素,古人在此處選址建城也就順理成章了。

口袋汪的由來

在土城煉鐵遺址的東側有一條河流,在它的上游有兩個泉,一是光武泉,傳說為漢代劉秀在鐵山休兵時所掘,經年不涸,另一個是冷泉。泉水向南低處匯流後,過峨山口,於馬山前、土城遺址北側聚成小湖泊,在南部的窪處再次形成河流,過土城遺址東,經市中區、嶧城區,入嶧城大沙河,最後注入台兒莊韓莊運河。
記者看到,湖泊水質清冽透徹,已有蝌蚪在水中游弋。湖泊四周植被豐富,環境優美,時有附近村姑前來涮洗衣物等。趙小走說,這個湖泊因形狀似一條口袋,被當地人稱作“口袋汪”。《嶧縣誌》載:“又東三十五里曰峨山口之山,即峨山。如小阜,東趾大石累累,突兀錯立,若數千株,自地怒茁。泉水自東來齧之,清波漩激,益瑰怪不可狀。”土城煉鐵遺址依水系而建,可能考慮到便於交通運輸、疏水排澇,再者就是便於煉鐵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原因吧。

梁姓旺地峨山口

趙小走說,峨山口自古以來出了很多有名的人和事,其中影響最大的人物是梁步海。梁步海字子瀛,生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家資鼎盛時擁有土地7000畝,樓房128間。為防範土匪,梁步海私資建立保家局子,成為地方上武裝勢力之首。孫美瑤製造“臨城大劫案”,一時間震驚中外,作為棗莊城與抱犢崮中間重要的集鎮和要衝,峨山口村成為官方、洋人、革命黨、土匪等各路勢力駐駕、運籌、協商、討價還價的“板門店”,梁步海自然成為談判各方斡旋人。1923年6月,“臨城劫車案”最終達成協定,外籍人質得以釋放。1930年,韓復榘為剿滅抱犢崮匪患來峨山口村巡察,梁步海在自家府邸接待了韓,並出資犒軍,二人由此成為朋友,梁氏府邸即成為剿匪前敵指揮部。1931年春,韓復榘見匪患屢剿不絕惱羞成怒,調集15路大軍死死圍住抱犢崮,並下令以峨山口山邊為界,往裡燒光殺光,“人芽不剩”。梁步海不忍生靈塗炭,向剿匪前敵總指揮苦苦懇求,把包圍圈縮小十里,又徵得同意,向山里送發告示書:“凡系好人限三天內逃出圈外,過期不逃者一律按匪論處。”於是抱犢崮方圓幾十里內的無數百姓紛紛逃至峨山口至棗莊一帶。梁步海又變賣田產,聯絡富戶,購糧賑濟難民。時至以後多年,抱犢崮山區的人們仍念念不忘“梁先生”的恩德,梁步海因此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峨山口村的一代名流,梁姓也因此成為古嶧縣四大家族之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