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對潛通信

岸對潛通信,岸上指揮所對海上潛艇的通信。主要使用大功率長波、甚長波、超長波和藍綠雷射通信手段對潛艇進行發信,並全時接收潛艇的快速短波發信;也可通過衛星進行雙向通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岸對潛通信
  • 定義:岸上指揮所對海上潛艇的通信
主要包括岸對潛無線電台通信、岸對潛衛星通信。岸對潛無線電台通信又包括對潛超長波通信、對潛甚長波通信、對潛短波通信等。20世紀以前,岸對潛通信以視覺通信為主。20世紀初,潛艇下潛深度不大,通常為幾十米,遠距離岸對潛通信主要是長波和甚長波通信。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甚長波通信逐漸成為對潛艇通信的專用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了第一座兆瓦級高效率、大功率甚長波發信台。50年代末,隨著戰略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出現,潛艇活動深度加大、機動能力增強,為了解決深海通信問題,美國和蘇聯率先建立了對潛超長波通信。1969年,美國建成超長波對潛通信試驗台,並於1986年建成正式的超長波對潛發信台,使潛艇能在100米以下深度實施隱蔽通信。70年代起,世界各國開始研究套用對潛衛星通信,並在特高頻、超高頻和至高頻等多個頻段內實施對潛衛星通信。80年代起,美國開始藍綠雷射對潛戰略通信和戰術通信的技術研究。1981年,首次使用機載雷射器與位於水下300米深度的潛艇進行了通信試驗。90年代開始進行星載雷射通信研究。進入21世紀,岸對潛通信發展迅速。①潛艇主要在水下活動,自給時間長,續航能力強,作戰半徑大,岸對潛通信應主要使用海水對電磁波衰減較小、通信距離較遠的無線電超長波和甚長波電台手段進行通信。②潛艇活動高度隱蔽,作戰威力強大,一旦暴露即難逃脫,岸對潛通信應嚴格控制潛艇發信,潛艇上浮至潛望鏡以上海水深度時,儘量減少潛艇發信和處於不安全狀態的時間,主要採取岸對潛單向通信方法,包括岸對潛長波、短波多次重複發信,衛星信息轉存等。③潛艇作戰運用靈活,水下通信聯絡困難,通信手段較少,不易實現雙向、及時、遠距離通信,岸對潛通信應嚴格遵照岸對潛通信規範,採取定時聯絡、特殊情況採取不定時聯絡的方法,精簡報文,簡簡訊號,快速發信,分集收信。④潛艇遠離我岸遂行任務,尤其是戰略飛彈核潛艇是國家戰略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超遠距離通信要求高,通信組織複雜,我岸通信台站配置規模龐大,容易暴露,防護能力差,應運用先進、機動的對潛通信系統,在不同地區多重、縱深配置,確保岸對潛的可靠通信保障。岸對潛通信通常由海軍或艦隊組織,運用岸對潛發信系統、岸對潛收信系統和岸對潛衛星通信系統組成的龐大系統,按照對潛發信、對潛收信和對潛衛星通信等不同情況實施。①岸對潛發信。運用岸對潛超長波、甚長波、短波發信和潛艇收信系統,利用無線電超長波和甚長波可以穿透海水傳播的特點,按照多點、縱深、疏散並能相互替代的原則,組成對潛無線電發信網路實施發信。根據具體情況,或組織超長波台發信傳遞簡單信號,潛艇可在水下全時收信,潛艇行動較為安全隱蔽;或組織甚長波台發信,因甚長波在海水中衰減大,潛艇需上浮至可接收信號的深度,使用拖曳天線收信,不利於潛艇的機動和安全隱蔽;或組織對潛短波台發信,潛艇需上浮至潛望狀態或水面接收信號,可以接收較高速率的電報信息,但對潛艇行動的安全隱蔽極為不利,通常僅作為對潛超長波、甚長波發信的補充手段。②岸對潛收信。主要運用岸對潛收信系統接收潛艇短波猝發的信息。潛艇對需傳送的報文信息預先編碼儲存到短波發射機後,在數十至數百毫秒內將報文信息發出,岸上的對潛收信網各收信點,利用頻率和空間分集技術、覆蓋多方位高增益天線、高靈敏度接收機,最大限度地全時接收潛艇發出的短促和微弱的信號,經指揮所採取自動和人工判決的方式將各收信點收到的信息進行處理,整理出完整的報文。③對潛衛星通信。由於衛星發出的微波信號不能穿透海水,對潛衛星通信主要運用衛星中繼站與潛艇之間進行實時話音、電報及數據通信或“電子郵件轉存自取”通信。採用潛艇自取信息的通信技術體制和組織方式時,岸上將發出的信息存放在特定的“電子信箱”里,由潛艇適時自取或由超長波信道通知自取。對潛艇戰術數據鏈通信也可利用衛星通信實現。隨著對潛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潛艇作戰能力的提高,岸對潛通信將發展集超長波、甚長波、短波、微波(含衛星)、藍綠雷射通信等多種手段為一體的綜合對潛通信體系,研究發展中微子對潛通信等對潛通信新手段,不斷增強岸對潛通信的保密性和抗干擾能力。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