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崗嶺,在溫州甌海西南。遠望峰巒起伏,如蓮瓣浮於天水;又如筆架,置於天空的宣紙。岷崗山,南宋學者戴溪與友王楠曾隱於此讀書。《萬曆府志》載:溪嘗築精舍岷崗山,與王楠讀書其中,自號岷隱學者,稱岷隱先生。先生讀書處,山水必清絕。一個“隱”字,暗含山水在塵外。岷崗嶺穿越岷前峽谷溪山,是瑞安林溪鄉定崗村來往於潘橋等地的重要通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岷崗嶺
- 地理位置:溫州甌海西南
- 起始:瑞安林溪鄉定崗村
- 終止:潘橋
溪口風情,高山流水,溪山岷隱,
溪口風情
岷前峽谷山澗,自然造化,水勢充沛,塘河源之一。世人形容其山水“流為清溪,儲為碧潭,泄如煙雨”,贊其“世外桃源”。這些美言似乎相似度太高。戴溪的“岷隱”卻是山水極致情懷,人文、意境、風景,都涵蓋了,惜至今無人提及。“隱”實為古今人不可言說的渴望。
岷崗嶺,起於岷前村利民橋。利民橋,是澗水出山口。一水出山潤鄉民。“利民”二字指這條澗水正好。水口,兩岸林木蔥蘢,溪中卵石散落,水裹石頭潺潺有聲。溪中有一奇。一樹長於溪中央,根扎石頭的罅隙,枝幹青黑,枝葉繁茂,風姿挺拔,添得水口風情無限。
岷崗嶺的起始段是水泥路,名景崗路。路建有民居。過了民居,一路林木參天,濃蔭蔽日,清幽涼爽。一路水聲縈耳,溪山樹林兩相隱。盡頭,溪山改造成游泳池。池內,泥沙堆積。岸上不鏽鋼的護欄、門窗折損嚴重,一片狼藉。山洪的痕跡。在自然面前,人的欲望瞬間毀滅。岷崗游泳池,名聲在外,今日得見,亦托岷崗山之福。水泥路於此處止,現粗石鋪砌的古道。極目溪山,溪門開闊,巨岩布落,溪水輕緩,碧潭清淺。大氣古野又不失靈秀。自以為,此處始,才真正入岷崗山。
高山流水
古道復入山林,溪山隱林外。枝葉的空隙里,溪山片片嵌入,似一幅彩石鑲嵌作品。樹木也長得奇,枝幹漆黑,線條如書家墨韻,墨氣淋淋。一路水聲縈耳。高山流水,千年修為,人面不見,妙音伴你,心境清奇。
密林開一扇窗。峽谷中,山石蒼蒼。不知是林中哪棵樹的枝條向著光的方向極力伸展,枝葉承光,通體透亮,凌空一枝,獨秀於溪山流水之上。一句“把人看瘋了”,表達言盡而不得的歡喜。
出了樹林。只見藍天高遠,青山入雲,峽谷接天。人突然縮小如螻蟻。溪谷不見溪水只見岩。巨大的卵石,仿佛從天上滾滾而來,擠擠挨挨,推推搡搡,從上到下,從遠到近,有些還擠出了隊伍,停在山間,永遠擠不進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
古道拐彎處,一六角石亭掩映樹木中。橫額刻:知音亭。前柱聯:古木懸崖招遠客高山流水得知音。人生在世,知音難得。高山與流水,與天地相長,千古知音,世人求之。鐘子期與伯牙,一曲《高山流水》,琴音絕響,世人傳之;戴溪和王楠,青年伴讀,溪山書聲,史書記之。
高山流水間尋找兩位先生蹤跡,是為感念先生之才德。戴溪與王楠,皆為南宋著名學者,學富五車,身居廟堂至高,鄉人該記之,以傳後人。
溪山岷隱
溪山卻處處有“岷隱”之氣。曠古岷山,萬物皆隱。別過知音亭,沿古道而上。山岩斑駁如鐵。岩上有摩崖題刻。陰刻楷書:“萬暦丙子(1567)……舍銀參佰重建。”中間字跡模糊不清。離此不遠,又一題刻,今人已用紅色油漆勾畫出來,上陰刻:“嘉靖甲申年(1524)十九都林彩舍財重建。”此兩處摩崖題刻,都是鄉人捐資建這條棧道的情況。見證了歷史,見證了這條棧道是古時瑞安來往溫州一條交通要道。
沿嶺而上,路下有一潭澄碧,幾綹山泉匯入潭中。同行的謝作曼說,岷崗人就吃這裡的水。岷崗人有此福源,不由羨慕。滿溢出來的潭水從堤壩輕輕泄下,如雪末飛濺,“沙沙”聲如春蠶咬噬桑葉細密輕巧。動靜,自在人心。
嶺接矴埠,“咕咚咕咚”溪水流響。一直高峻的溪谷平緩如床。溪床呈青、黃、紅、橙、綠五色,其青和黃兩色一路蜿蜒,似青黃二龍,結伴戲水。而貼於岩石蜿蜒流長的溪水,如銀龍光芒。此處取“龍谷”甚好。
古嶺緩緩入山林。嶺上有一石亭坐西北朝東南,敞開等候。石柱上陰刻行書對聯:萬里山河分月影九衢風土帶花鄉。亭內後牆嵌一石碑,陰刻楷書。碑額“西竺亭碑”,碑文記載建造該亭時捐資者姓名及金額。落款為光緒三十年歲次酉午臘月。
山上還有西竺寺,如今只留殘壁。當地還流傳一個傳說:西竺寺只能駐九十九個和尚,多出一個,就會失一個,不得滿百。在我想來,一百是個圓滿數字,其中一個修得圓滿西天取經去了。這想法不同,意義大不同。這西竺寺九十九個和尚的傳說,可見西竺寺曾經香火旺盛。
亭前有一棵兩人合抱的楓樹,石亭伴古楓,嶺之長情。出樹林,又見寬闊的溪谷。一條水泥板橋閒在溪谷上。野樹壓枝,遮了板橋一半領空。板橋無人,溪谷寂寂。行於板橋,望高山流水,願為宣紙上那個佇立溪山的水墨人。
溪里那個石頭是仙人腳盂。見溪谷中有一個中間凹陷的巨石,像腳盂,也像搗臼。這是自然造化的神奇。作曼說,當地人說這是天上玉皇大帝的腳盂,天晴久了,爺爺就會讓他和孩子們去把這個石腳盂的水掏乾,說就會下雨。對於光腚的童年,溪澗是天堂,掏乾石腳盂里的水應該是經常幹的事。
古嶺清幽,林中芬芳瀰漫,山梧桐的花謝了一地。細小玉潤的花朵靜靜地躺在山道上。靜靜來,悄悄去。淡淡的秋光里,花開花謝,歲月靜美。
嶺出山林,平坦延伸成溪山堤岸。溪谷兩岸一石板橋橫斜。橋石板一側的題刻“望峰橋一九七四年春重建”隱約可見。這是一條伸臂式橋樑,橋面由三條約十米長的石樑鋪設。石條都經工匠精心打制,厚實平整。特別是橋石豎排的石條向外的一頭打製成圓形,向中心伸出。方中有圓,很富藝術設計感。高山流水間,石板橋似一架古琴,橫臥大山的膝上。
日已中天,意興闌珊過橋去。尋嶺而上,順勢一彎,幾堵殘垣斷壁迎面兀立。黃坦村舊址所在,今已荒,但美麗輪廓猶存。那面斑駁的石牆上,放映著村莊舊事。石亭處是個分叉口,往左可到瑞安定崗,往右到上榜山,到定崗。古亭內坐聽高山流水曠古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