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雷鳥紐芬蘭亞種是岩雷鳥的亞種之一。是一種中小型鳥類,體長36~40厘米。夏季時,上體呈黑褐色,並間有黃棕色斑紋,羽端具有白色的狹邊。喉部及胸部為沙黃色,並有黑褐色橫斑。下體呈白色,尾部為黑褐色,先端有白色狹邊。腳及趾均覆蓋有白羽。冬季時,雌、雄鳥均為白色,但尾部呈黑色。自嘴角至眼後有一條寬的黑色過眼紋。虹膜深褐色;鳥喙角質色至黑色;腳爪著白色羽。
基本介紹
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保護等級,
棲息環境
岩雷鳥紐芬蘭亞種是在北極附近的凍原地帶,以及森林草原地帶生活的鳥類,棲息地類型除了北極凍原帶、凍原灌叢森林、多岩石的草甸地帶以外,還棲息在高山針葉林、高山和亞高山草甸等高山地帶。夏、秋季棲息於高山針葉林、矮樺灌叢、草甸和高山草原等地區,冬季常向氣候較暖的地區遷徙。
生活習性
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動,大多為3~5隻的小群,冬季有時甚至可達100隻以上。主要多在地面上活動,冬季晚上則棲息於雪穴之中。食物主要是樺樹、柳樹,以及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芽包、嫩葉、花、漿果、種子和果實等。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6~8月,雄鳥到達繁殖地後首先進行領地的分割,並各自在自己的領地內不停地鳴叫和飛翔,同時眼睛上面的肉冠膨大,色彩也變成更為鮮艷的血紅色。如果有其他雄鳥入侵時,就將肉冠豎起,尾羽敞開,立刻飛過去驅趕,領域性極強。而當雌鳥被它的求偶鳴叫吸引到領地內時,則弓著頸部,翹著尾羽跑過來,同時半張著雙翅,頭部向雌鳥伸出,表示求愛。雌鳥則低著頭,微張著雙翅,伸體向下傾斜。然後雄鳥跳到雌鳥的背上,咬住後頸的羽毛進行交尾。每隻雄鳥可以與2~3隻雌鳥交尾。交尾結束後,雌鳥就獨自開始營巢,通常營巢於雄鳥的領地中。巢多築在富有灌木的高山苔原或山坡岩石附近,常有岩石或灌木隱藏。巢較為簡陋,每窩產卵6~13枚,卵的顏色為赭色,具密布的栗色斑點。孵化期為24~26天。雛鳥孵出後隨親鳥轉移到地勢較高的潮濕溫暖的山坡地帶,並且形成較大的群體。
分布範圍
分布於紐芬蘭。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