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岩豆娘魚最初是由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於1758年首先描述並命名為Abudefduf saxatilis。屬名Abudefduf的意思是“父親”,種名saxatilis中saxa的意思是“在岩石中生活”,而tilus的意思是“瓷磚般的顏色”。它之所以被稱為父親,是因為其對珊瑚礁上其他居民的舉止和攻擊性行為。同義學名包括Chaetodon saxatilis Linnaeus 1758、Glyphidodon saxatilis Linnaeus 1758、Chaetodon marginatus Bloch 1787、Abudefduf marginatus Bloch 1787、Chaetodon mauritii Bloch 1787、Glyphisodon moucharra Lacépède 1802、Chaetodon sargoides Lacépède 1802、Glyphisodon biniar Montrouzier 1857、Apogon quinquevittatus Blyth 1858、Abudefduf ascensionis Fowler 1919。
形態特徵
岩豆娘魚是一條小圓形魚,身體向側面壓縮。
鼻子的每一側都有一個鼻孔,而不像蝴蝶魚和刺蝴蝶魚那樣只有兩個。口小而末端。
上顎很大,咽齒眾多,骨骼較重;
鰓耙很多,狹窄而長,長滿了小牙齒。
岩豆娘魚的最大長度約為23厘米,最大重量重達0.2千克。身體有兩個顏色階段:淺色階段是岩豆娘魚在淺沙底上方或在礁石上遊動時觀察到的,而深色階段是岩豆娘魚藏在礁石中的岩石和縫隙中時可見的。淺色階段的特徵是下半身和整個頭部呈灰色,通常帶有淡淡的綠色。身體的上三分之一是黃色的,而柔軟的
背鰭、
尾鰭和肛門鰭顯得暗淡的。身體上有五個突出的垂直黑條,朝著腹部逐漸變窄。有時在尾狀尾巴上會看到一個模糊的第六橫條。在
胸鰭的上底有一個黑點。在深色階段中,身體呈深灰色或帶藍色,有時其顏色足以遮蓋黑色的垂直身體帶。這種顏色也經常在雄性在產卵和護巢活動中觀察到。
幼魚總是處於淺色階段,與生活在馬尾藻群落中的幼魚除外。有時,幼魚看起來為純黑色,但大小不超過20毫米。垂直的黑色橫條在很小的個體上可能不清楚,而鰭無色。
近種區別
岩豆娘魚經常和夜豆娘魚(Abudefduf taurus)相混淆。不過,岩豆娘魚的豎條更明顯,身體也更苗條。與夜豆娘魚相比,岩豆娘魚的眼睛和嘴的上緣之間的距離也要小得多。
生活習性
岩豆娘魚通常形成多達數百隻的大型攝食群。這些群體在1-15米深度的淺礁上遊動。黃昏前,魚群在水柱中保持低位,隨著夜幕的臨近,魚群散開,尋找礁石中的洞穴和縫隙。那些在洞穴中定居的岩豆娘魚頭朝外,在原地盤旋,而那些在洞穴中避難的岩豆娘魚則斜靠在某物上。洞穴隱藏者呈現暗顏色階段。
幼魚生活在特定的棲息地,經常在洞穴、沉船或其他保護性物體附近群游。幼魚根據周圍環境遊動或保衛領地。它們通常也與漂浮的馬尾藻群落混在一起。岩豆娘魚在魚民眾主要用胸鰭遊動,利用尾鰭在洞穴中穿行並避開捕食者。
岩豆娘魚以各種食物為食,包括藻類、小甲殼類動物、各種無脊椎動物幼蟲和魚類。胃內容物分析報告顯示有底棲藻類、遠洋藻類和浮游生物,包括橈足類、蝦幼蟲、魚類和浮游被囊類。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
分布於大西洋溫暖的水域中。在西大西洋,自羅德島(美國)到烏拉圭。在加勒比海的珊瑚礁上以及大西洋中部地區的島嶼周圍,它的數量相當豐富。在東大西洋,其範圍包括維德角,沿非洲西部熱帶海岸,南至安哥拉。
國家地區
原產地: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貝寧、百慕達、巴西、維德角、喀麥隆、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哥斯大黎加、古巴、象牙海岸、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赤道幾內亞、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加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賴比瑞亞、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蒙特塞拉特、摩洛哥、尼加拉瓜、奈及利亞、巴拿馬、波多黎各、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獅子山、蘇利南、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英屬維京群島、美屬維京群島、西撒哈拉。
引種:義大利。
繁殖方式
雄性達到10厘米的長度時性成熟,雌性達到8厘米的長度時性成熟。產卵發生在岩石、沉船、樁和礁石露頭上,雄性在那裡準備巢穴。在牙買加,產卵期為11月至次年4月,而在巴哈馬,產卵期為6-8月。求愛儀式包括雄性在早上主動追逐雌性。在這段時間內,雄性築巢。
在產卵期間,大約有200000個卵被釋放。這些卵為橙紅色或紅色,橢圓形,直徑為0.5-0.9毫米。受精後,卵在96小時時變成綠色,並含有深紅色的卵黃。一根粘著的細絲把卵粘在底部的基質上。
雄性在保護受精卵時呈現出藍色。在受精後155-160小時內,它一直守護著受精卵直到它們孵化。這種對卵的保護是不尋常的,因為大多數礁魚都有浮游階段。幼體在孵化後約36小時達到2.4毫米長。它們身體很深,尾鰭和胸鰭清晰可見,嘴唇突出,頜骨發育良好。
保護現狀
主要價值
岩豆娘魚對商業漁業的重要性很小,但是當它被捕獲時,以新鮮的出售。它在珊瑚礁展示池的公共水族館設施很受人們歡迎,也吸引了餵魚的潛水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