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背村(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坳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岩背村,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坳鎮下轄村,轄區面積5.62平方公里在,其中耕地面積0.73平方公里,山地面積3.1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小組11個,總戶數609戶、其中農業戶609戶,總人口2800多人。人均收入0.2萬元。主要產業有臍橙、油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背村
  • 行政區劃代碼:360731108205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江西省贛州市
  • 面積:5.62 km
  • 電話區號:0797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贛B
村情概況,經濟產業,新農村建設,旅遊資源,白雲山,白雲寺,白雲嶂,三絕岩,人文歷史,地圖位置,

村情概況

岩背村是羅坳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羅坳鎮西北方向,323國道邊,離縣城17公里,離高速路出入口1.5公里處,該村總人口2761人,11個村小組,41名黨員,山地面積8600畝,耕地面積1063畝。

經濟產業

農民主要以種植和養殖業為主,並利用本地的部分礦產資源,興辦小型石灰廠、石料廠,農民收入以務工為主,在864名務工中,有近一半是留在本鎮範圍內,基本上是就近務工,農民人均純收入4350元。

新農村建設

珠邊社區
岩背珠邊社區位於羅坳鎮西北方向,距鎮政府3公里,距323國道和贛瑞高速公路羅坳出口處1.5公里,距贛龍鐵路羅坳站2公里,該社區包括珠邊、新屋、珠邊新屋、小坑子1、小坑子2五個省扶點,有農戶216戶,人口1018人,黨員10人,山地面積1200畝,耕地面積560畝。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和務工。
一是該社區民風淳樸,人民勤勞,事業心強,積極性高,現有90%農戶已建了新房。二是村落大,農戶多,居住集中,空心房面積大,可盤活土地多,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三是村前有務工企業(永嘉盛針織廠),村後山上有果業基地。

旅遊資源

白雲山

白雲山,俗稱白雲嶂,又稱白雲堆,位於于都縣羅坳鎮岩背村,這座海拔1020多米高的名山,四壁山崖上長滿各種奇竹異樹,雜草叢生,怪石嶙峋,白雲繚繞,岩洞密布,各出竟奇,別具特色。山頂上,雲霧騰灑;山腰上,雲霧相融;山腳下,叢藤環繞。可以說是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絢麗多彩,是“於陽十景”之一。

白雲寺

白雲山山頂上有個大坪,大坪中有座白雲寺。相傳建於宋神宗熙寧元年(即公元1068年戊申),距今已有950多年歷史,歷代高僧在此傳經誦佛。明朝嘉靖年間狀元羅洪先,出家後興致勃勃遊覽於此,即興揮豪為白雲寺門額橫書“白雲深處”四個大字。
明朝待御史袁淳也曾暢遊白雲嶂,並為白雲山名寺題書門聯:三生有幸到此已非無緣客,絕道無虛進來便是有福人。
清朝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戊申)高僧葉明宗,劉德吾從安邑山來此山,坐石誦經修道已成正果,從此白雲山,名聲大振,威揚四海,古人曾經吟此:白雲輝千古,真經香佛門。
從此,白雲山寺已成為於邑名寺之一,有腳庵十八處。佛法顯應,香客雲集,香火旺盛,盛況空前。
《于都縣寺觀教堂志》2010年記載:羅坳鎮白雲山寺,原名白雲庵,位於羅坳鎮岩背村白雲嶂項背之上。始建年代失考。現存佛殿一棟,齋堂、客堂、廚房等生活設施糅合在一棟普通民居式建築內,列殿右側。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殿宇曾經修繕,牆上留有當年的墨書圖文。殿內供奉三寶諸佛菩薩,門額上嵌一紅麻石匾,匾曰“白雲深處”。為明嘉靖年間狀元羅洪先(吉安人)題寫。1966年僧眾散,佛事罷。1978 年佛事復甦。白雲山寺久負盛名。舊傳,山下的“九庵十八廟”均為白雲山寺的腳庵。2006年2月20日經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白雲嶂

白雲嶂,據《雩都縣誌》山川志:邑右支山。一分為白雲嶂,盡於峽山。一分為石函嶂,盡於下耆。一分為古木嶂,盡於丈鼓石。一分為黃土嶺,盡於增坑。白雲嶂,縣西四十里,即白雲堆,(今屬羅坳鎮岩背村),相傳龍湫(低洼狹窄龍去而窟出)也,有三個岩洞,各出競奇,別具特色,臨近山麓傍陡壁深淵,層崖盤曲,相傳是蒼龍盤踞過的龍潭。上曰“白雲岩”,滿山彩石,光潤靈奇,天空撤彩,色態幻變,喟“白雲堆”。中曰“大虛岩”,雙懸石,石鐘鼓,“以投石之,鼓聲不壯,鐘則錚錚如金玉,石落而響不歇。”常年煙霧繚繞,難辨真象,岩後有一小洞,忽中透一縫,俗“一線天”。下曰“龍巖”,嵌空玲瓏,各出竟奇,有關石狀如龍首,泉出其口,濆湧努發。堂左一石倒垂,獰龍髯甲飛動,石微竇,水溶溶出。樹林狀“老僧劍客”,幽壯蒼寒。有明侍御袁淳篆題以“洗心岩”;清代梅賁英曾暢遊此地著有《白雲堆記》。雩陽十景“三洞堆雲”或“三峽暮雲”即此,清同治版《雩都縣誌》有記載

三絕岩

三絕岩在於都縣西20公里的白雲嶂(又名白雲堆,山麓有龍巖,山腰有太虛岩)之巔,因明代侍御史袁淳游山時所作«龍巖»詩有;“三絕懸岩石磴遍,洞門長日白雲封。”之句。故名,岩石如玉,玲瓏剔透,白雲繚繞,千姿百態,岩旁有一巨石狀如龍首,龍口泉水噴涌,石上刻有對聯一副;“三生有幸到此已非無緣客,絕道無虛進來便是有褔人”。1994年7月,石刻楹聯被江西高校出版社收錄《江西名勝楹聯》一書。

人文歷史

民眾武裝起義:張遇賢占據白雲洞(《贛州地區志》1994年1月)
南唐.保大元年(943)張遇賢在廣東循州(今龍川)率眾起義。稱中天八國王(一作中天大國王),年號永樂,眾至10餘萬人,二年七月,張遇賢在循州被南漢萬景忻擊敗,乃率眾逾嶺南向虔州進軍,在於都白雲洞(白雲嶂)建造宮殿營署,連陷諸縣,十月,被南唐將領嚴恩擊敗。撤退中,副將李台將其出賣被俘,在建康(今南京)遇難。
張遇賢(《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
張遇賢(?—943年)五代時南漢農民起義首領,博羅(今廣東)人,初為小吏,光天元年(公元942年)在循州(治今廣東龍川),被起義軍推為首領,稱中天大國王,建元永樂,署置百官,由黃伯雄為副,以僧景全為謀主,攻克番禺(今治廣州)以東大部州縣,眾至十餘萬人,起義軍都穿紅衣,人稱赤軍子,次年越嶺進攻虔州(治今江西贛州),連下諸縣,在雩都縣白雲洞建造宮室營署,後被南唐將領嚴恩擊敗,撤退中被叛徒李台所執,就義於金陵(今南京)。
大事記|五代十國(《于都縣志》1991年8月)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循州(今廣東龍川縣)張遇賢率眾起義,攻占南康、於都等縣。在於都縣西之白雲洞(今羅坳鄉白雲嶂)建宮室,置官屬。擁眾十餘。自號中天八國王。後被官兵鎮壓招降。

地圖位置

岩背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