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蝕窪地(岩溶窪地)

溶蝕窪地

岩溶窪地一般指本詞條

溶蝕窪地(dissolution basin)指石灰岩區經溶蝕而形成一定面積的閉塞盆地。其內具有孤峰、落水洞、溶蝕漏斗、殘丘等喀斯特地貌,底部平坦,有鬆散堆積物。一般寬數十米至數百米,長數千米至數十千米。面積較大的溶蝕窪地稱“坡立谷”。溶蝕窪地和坡立谷的形成,主要是溶蝕漏斗逐漸擴大,相鄰溶洞發生塌落合併而成,有的則與斷層分布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溶蝕窪地
  • 外文名:dissolution basin
  • 狀態:封閉或半封閉
  • 分布:在峰叢或峰林之間
  • 平面形態:圓形或橢圓
  • 定義:石灰岩區經溶蝕而成的閉塞盆地
釋義,特點與分布,形成,

釋義

溶蝕窪地(dissolution basin)指石灰岩區經溶蝕而形成一定面積的閉塞盆地。其內具有孤峰、落水洞、溶蝕漏斗、殘丘等喀斯特地貌,底部平坦,有鬆散堆積物。一般寬數十米至數百米,長數千米至數十千米。

特點與分布

溶蝕窪地(dissolution basin)指岩溶作用形成的小型封閉窪地,面積一般由幾平方公里至十幾平方公里。窪地四周常是陡峭的石灰岩峰林,通過峰林間馬鞍形埡口彼此相接,底部堆積殘一坡積物,底面高低不平,並向窪地中最低的溶斗傾斜。一般認為溶蝕窪地是岩溶地貌發育的早期產物,是由逐漸加深加寬的溶鬥合並而成。我國雲貴高原與廣西地區廣為分布。

形成

溶蝕窪地與峰林同時形成,開始在峰叢之間可能形成一些由岩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後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岩溶作用均強烈發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擴大,形成溶蝕窪地。地殼相對穩定時期越長,溶蝕窪地面積越大。有時溶蝕窪地積水,可形成湖,稱岩溶湖,溶蝕窪地上常有耕地分布。在我國廣西一帶分布較多。溶蝕窪地由喀斯特漏斗擴大或合併而成的,呈封閉或半封閉狀喀斯特地貌類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