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鹽岩裸露地表或近地表後將處於各種風化營力作用之下,最終將形成各種岩溶印跡。風化作用營力包括氣溫、空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的含量、地表和地下水及生物的機械和生物化學作用,包括碳酸、有機酸及其他無機酸的作用等。水無疑是碳酸鹽岩最主要的機械和化學風化作用的營力,它不但可使地表或近地表碳酸鹽岩破壞、溶解、搬運和再沉積(淀),形成各種岩溶地貌和近地表岩溶洞穴中的岩溶建造岩,或殘留下地下岩溶洞穴系統,而且當攜帶氧、碳酸和有機酸等溶質的岩溶水到達水-岩界面處或進入到碳酸鹽岩岩體內部後可發生各種化學反應,對岩體內部介質的PH值、Eh值及化學組分等的物理、化學條件起重要的調節作用,使碳酸鹽岩內部發生淋濾、水化、水解和氧化作用等,使原岩礦物分解、破壞和重組生成新生礦物,發育成紅色風化殼,甚至成鋁土礦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溶印跡
- 外文名:Karst imprint
- 環境:處於各種風化營力作用之下
- 包括:氣溫、空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
- 作用:淋濾、水化、水解和氧化作用
- 發育:紅色風化殼,甚至成鋁土礦層
簡介,地表岩溶印跡,地下(近地表)岩溶印跡,
簡介
碳酸鹽岩裸露地表或近地表後將處於各種風化營力作用之下,最終將形成各種岩溶印跡。風化作用營力包括氣溫、空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的含量、地表和地下水及生物的機械和生物化學作用,包括碳酸、有機酸及其他無機酸的作用等。水無疑是碳酸鹽岩最主要的機械和化學風化作用的營力,它不但可使地表或近地表碳酸鹽岩破壞、溶解、搬運和再沉積(淀),形成各種岩溶地貌和近地表岩溶洞穴中的岩溶建造岩,或殘留下地下岩溶洞穴系統,而且當攜帶氧、碳酸和有機酸等溶質的岩溶水到達水-岩界面處或進入到碳酸鹽岩岩體內部後可發生各種化學反應,對岩體內部介質的PH值、Eh值及化學組分等的物理、化學條件起重要的調節作用,使碳酸鹽岩內部發生淋濾、水化、水解和氧化作用等,使原岩礦物分解、破壞和重組生成新生礦物,發育成紅色風化殼,甚至成鋁土礦層。
地表岩溶印跡
今天,全世界經構造抬升裸露於地表的碳酸鹽岩占陸地面積的12%。在乾旱、半乾少雨的氣候條件下,碳酸鹽岩岩溶作用發育較差,裸露地表後,不論是石灰岩或白雲岩,其頂部僅有可能形成厚度不等的鈣結殼。這些鈣結殼主要由碳酸鹽岩發生選擇性溶解然後離析出來的碳酸鈣組成,在年平均溫度約18℃的熱帶、亞熱帶的半乾旱或乾旱環境中廣泛發育。風攜帶的灰、粉砂可以加入到鈣結殼中,有的鈣結殼包含有植物和微生物參與作用。
相反,在熱帶、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處於表生裸露環境的碳酸鹽岩將發生強烈的岩溶作用,不同的岩性發育的岩溶地貌也不盡相同。
地下(近地表)岩溶印跡
地下岩溶印跡最顯著的特點是由含CO2為主的大氣淡水溶蝕形成的洞穴。洞穴主要沿斷裂方向發育在季節變動帶和水平流動帶或飽水帶。潛水面在短時期內可因季節性降水量的變化而上下擺動。由上部滲流帶越流下滲的大氣淡水至該帶後沿斷裂轉向呈水平方向的快速管道流,對流經的石灰岩發生溶解、遷移,並伴隨著可以產生流水的侵蝕作用,從而形成洞穴。
岩溶溶洞中沉積並固化的機械沉積物、化學澱積物及其他搬運至溶洞中再堆積的物質統稱為岩溶建造岩。根據岩溶建造岩的形成機制,結合我國岩溶型油氣藏勘探實際,可將之劃分為塌積岩、沖積岩、澱積岩和填積岩4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