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杜鵑是一種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高2-5米;小枝開展,灰色或淡白色,無毛。葉集生枝頂,近於輪生,革質,卵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花芽長圓狀錐形,頂端銳尖,鱗片倒卵形,花單生枝頂葉腋,枝端具花1-4朵;花冠白色或帶粉紅色,花絲扁平,子房圓柱狀,蒴果圓柱形,花柱宿存。花期3-4月,稀5-6月,果期7-10月。生於海拔1000-2000米的雜木林內,分布於中國東南和西南。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物種區別,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3(-5)米;小枝開展,灰色或淡白色,無毛。葉集生枝頂,近於輪生,革質,卵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8(-13)厘米,寬2.5-5.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近於圓形,邊緣反卷,上面深綠色,具光澤,下面淡灰白色,中脈和側脈顯著凹陷,下面凸出,兩面無毛;葉柄長1.2厘米,無毛。花芽長圓狀錐形,頂端銳尖,鱗片倒卵形,外面無毛,邊緣具微柔毛或細腺點。花單生枝頂葉腋,枝端具花1-4朵;花梗長1.5-2.7厘米,無毛;花萼不明顯;花冠白色或帶粉紅色,長3.5-4厘米,直徑約5厘米,5深裂,裂片開展,長圓形,頂端微凹,被微柔毛,花冠管長1.2-1.5厘米,向基部漸狹;雄蕊10,不等長,長2.7-3.5厘米,部分伸出花冠外,花絲扁平,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圓柱狀,長7-9毫米,褐色,具縱溝,無毛,花柱長約3.5厘米,無毛,柱頭5裂。蒴果圓柱形,長3.5-4厘米,直徑約4毫米,具縱肋,先端截形,花柱宿存。花期3-4月,稀5-6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0-2000米的雜木林內。模式標本采自福建。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和貴州。
主要價值
醫藥:花、葉:甘、酸,溫。疏風行氣,止咳祛痰,活血化瘀。
物種區別
鹿角杜鵑與西施花(R. ellipticum Maxim. )相近,但不同在於該種的葉卵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花芽鱗片邊緣被微柔毛或細腺點,易於區別。
專家在仔細研究鄂西杜鵑(R. wilsonae Hernsl. et Wils. )及其變種紫蘭花杜鵑(R. wilsonae Hemsl. et Will. var. ionanthum Fang)模式標本的特徵,認為與鹿角杜鵑相同,故將此二種歸併於鹿角杜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