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5年設岩帥鎮,1953年設區,1969年設紅九公社,1971年更名岩帥公社,1984年復置岩帥區,1988年改鎮。原團結鄉1984年從岩帥公社析置團結區,1988年改鄉。2005年,撤銷團結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岩帥鎮,岩帥鎮政府駐地不變。
行政區劃
轄22個村委會:岩帥、東勐、黃果、聯合、岩丙、新華、建設、賀勐、中賀勐、賀南、新寨、團結、東米、班馱、班奈、公曼、賀科、賽弄、安海、安拐、昔勒、壩鄰。鎮政府駐岩帥村。
地理環境
岩帥鎮位於滄源佤族自治縣東部,距縣城120千米。北和東北與耿馬縣、雙江縣隔江相望,東和南與瀾滄縣的安康、雪林鄉接壤,西與勐省鎮、單甲鄉相連。面積454.46平方千米,人口31386人(2017年),鎮政府駐團結村。鎮內地處山區,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2320米。紀念地有岩帥烈士陵園。
經濟狀況
岩帥鎮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464.9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689.77萬元,占總收入的71%;畜牧業收入1037.11萬元,占總收入的1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087頭,肉牛1218頭,肉羊21頭,雞26921隻),林業收入518.59萬元,占總收入的5%;第二、三產業收入1160.24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59.24萬元,占總收入的0.6%。,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317元,農民收入以甘蔗、茶葉等為主。全鎮外出務工收入527.5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474人(占勞動力的16%),在省內務工303人,到省外務工2171人。
社會事業
人口衛生
常住人口31386人(2017年),是佤族、拉祜族聚居地。
岩帥鎮設有計生辦,內設女性門診、檢驗室等科室,融技術、藥具、宣傳、培訓四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體系。有工作人員2名。在每個村都配備了1名計生服務員,全程為民眾服務,並從生產、生育、生活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提高育齡民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每年鎮兩名計生辦工作人員精心組織各村計生服務員學習國家計畫生育有關政策法規,進一步提高了各村服務員對計畫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做好計畫生育工作的自覺性。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25037人,參合率85.00%。享受低保2945人,占10.00%,五保89人。
截止2009年,全鎮建有兩2個衛生院,占地建築面積面積2200平方米。有在編正式人員24人。其中大專學歷4人,中專學歷20人;醫師級職稱3人。設有普通內科、小外科、預防保健科、藥品倉庫等主要科室。開設床位23張,外設綜合門診等。設有32個村級預防保健協理員,承擔各村計畫免疫、傳染病防治、結核病歸口管理、疫情上報及婦女、兒童保健等工作。全鎮共設30個村衛生所,面積1300平方米,有35個衛生員,均通過系統培訓學習,取得鄉村醫生的執業資格,均能負起村級基本醫療、衛生保健等工作。全鎮建有農村公廁149個,垃圾堆放場地17個。
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11月,岩帥鎮有中學2所,在校生642人;中心完小2所,村級國小49所,在校小學生2418人;在校義務教育學生總數3060人,教職工總數269人,其中中學教師54人,國小教師215人;國小入學率98%;國中入學率90%;鄉村人口大專文化77人,中學7317人,國小13581人,未上學8481人;全鎮設有1個文化站,村級黨員活動室22個、村文化活動室18間、業餘文藝宣傳隊3個。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岩帥鎮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鎮有2590戶通自來水,有501戶還在飲用井水,有430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5%、6.77%和58%)。有7325戶通電,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9%;擁有電視機農戶4712戶,占全鎮農戶的63%;有526戶安裝有線電視,占全鎮農戶的7.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8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00戶(分別占總數的36%和20%)。
岩帥到各村道路為土路,有2個集貿市場 。全鎮共擁有小客車2輛,貨車22輛,拖拉機611輛,機車320輛。全鎮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190畝,有效灌溉率為12.8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423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4畝。
到2008年底,全鎮建有沼氣池農戶117戶,有100戶農戶已完成“一池三改”,全鎮有19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2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2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9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9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4個自然村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鎮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1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23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41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5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有17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有77戶人畜混居。
地圖信息
地址: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岩岩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