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岩屑坡
- 外文名:talus cone
- 別稱:岩屑堆或石流坡
- 本質:非地帶性地貌
- 形成原因:重力作用和坡面微弱沖刷作用
- 特點:位於陡崖之下,形成凹槽形
- 典例: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
釋義,特點,典例,
釋義
又稱“岩屑堆”或“石流坡”。主要由重力作用和坡面微弱沖刷作用所形成的非地帶性地貌形態。但在冰緣地區,因寒涼風化作用特彆強烈,山坡岩屑豐富,岩屑坡規模很大,分布也很普遍,故也被看作是冰緣地貌的一種類型。
特點
岩屑坡在山坡下段連續分布形成的斜坡。岩屑坡位於陡崖之下,由崖上崩落的鬆散岩屑和岩石碎塊所組成的倒石堆所組成,所以在兩個倒石堆之接合處常形成凹槽形。
典例
中國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幾乎完全被岩屑層覆蓋,形成規模很大(高數百米)的岩屑坡。冰緣區的岩屑坡與非冰緣區的倒石堆的區別是:前者岩屑較細,具有成層性,坡度較緩(20~30。)l後者岩塊粗大,不成層,坡度較陡(>35。)。由於凍融作用和融水沖刷作用的參與,岩屑坡(尤其是下部)也發生蠕流運動。溫帶地區(如中國北京的西山和東北大小興安嶺)已固定的岩屑坡分布甚廣。在工程施工中若隨意開挖,可能會造成嚴重滑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