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岔河灌區
- 動工:1959年4月
- 完工:1960年
- 攔河壩長:180米
- 高:1.75米
工程簡介,建設歷程,
工程簡介
攔河壩長180米、高3米,頂寬6米,底寬8米。壩上有2×2閘門3個,1.4×1.4閘門2個。建引水乾渠1條,長5公里;支渠2條,長11.1公里;斗渠24條,長14.4公里。引水乾渠渠首,有高1.75米、寬1.5米的進水閘2孔,最大進水量3.5秒立方米。渠道上還配有大小建築物46座。
另一項是1964年11月在南岔河村西南的大沽河上動工興建的攔河閘,1965年5月竣工。 閘體總長147米,共47孔,每孔寬2米、高1.9米,最大蓄水量50萬立方米,最大泄水量427.7秒立方米。閘以上東側有3孔放水閘與渠道相通,每孔面積為2×1.9米,最大放水量6秒立方米。該水渠有乾渠1條,4.7公里;支渠4條,27.3公里;斗渠72條,62.1公里,並配有大小建築物111座。1979年,又在原攔河領以下50米處建帶閘公路橋1座,配有5孔自控翻板閘門,可以自動調節閘前水位。該灌區內的水利設施還有平塘5處、機井95眼、水井182眼、30千瓦以上的揚水站9處,共560千瓦。 以上設施, 共完成工程量76.88萬立方米,投工73.2萬個。國家投資66.29萬元,設計灌溉面積5萬畝,已配套44萬畝。
建設歷程
灌區包括岔河和後呂兩個引水工程。
後呂引河工程1959年4月開工,1960年竣工,國家投資18萬元;岔河攔河引水工程1964年11月開工,1965年5月竣工, 國家投資86.4萬元。
後呂引河工程攔河壩長180米,設排洪閘5孔。引水渠首設進水閘2孔, 設計引水流量3.5立方米每秒。 有乾渠1條長5公里, 支渠2條共長11.1公里,斗渠24條共長14.4公里,大小建築物46座。岔河攔河閘泄洪標準20年一遇設計, 50年一遇校核,攔截大沽河區間徑流及上游灌區尾水。閘以上流域面積236平方公里, 抬高水位1.5米,蓄水量50萬立方米。閘長147米,設計引水流量6立方米每秒, 正常實引3.99立方米每秒。
1987年,有乾渠1條長4.7公里,支渠4條共長27.3公里, 斗渠72條共長62.1公里,大小建築物111座。灌區內還有平塘15處,機井95眼,水井182眼,揚水站9處。設計灌溉面積4.4萬畝(岔河灌區3萬畝,後呂灌區1.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萬畝,其中雙保險面積2萬畝(岔河1.3萬畝,後呂0.7萬畝)。
開灌前糧食畝產平均50~90公斤,開灌後到1981年畝產平均200公斤,歷年最高畝產343公斤。灌區稻改後畝產最高達560公斤,成為即墨縣主要糧區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