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王信俗,是流傳於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雲斛山區的一項民間信俗,是由岑王信仰而衍生出來的習俗。岑王信仰圈以雲斛山雲斛廟、岑母墓為中心,以環雲斛山區為覆蓋範圍,是新興縣東北部地區比較有影響力的民間信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岑王信俗
- 外文名:CEN Wang's letter and custom
- 起源時間:北宋年間
- 起源地區: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岑王信俗,是流傳於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雲斛山區的一項民間信俗,是由岑王信仰而衍生出來的習俗。岑王信仰圈以雲斛山雲斛廟、岑母墓為中心,以環雲斛山區為覆蓋範圍,是新興縣東北部地區比較有影響力的民間信仰。顧名思義,岑王信仰就是以岑王為崇拜對象的信仰。岑王是何許人也?據云斛廟所在的黎源村的村民介紹,岑王本名岑義,是北宋時期的俠士,與其母生活在雲斛山一帶,後來岑母去世,就葬在雲斛山上,岑義去世後則化為神,當地人建造雲斛廟來供奉他,尊他為“岑義大王”,並且每年都會舉辦各種活動緬懷岑王。按理說,岑義去世後被尊為神靈供奉,及榮耀其母,那么他生前一定有大功德於當地;但據查閱古代《新興縣誌》乃至《廣東通志》,均未發現北宋年間新州境內有名岑義者及其事跡,倒是有名岑探者是北宋年間新州的起義領袖,岑探的起義驚動北宋朝廷,宋《蘇軾全集》、《黃庭堅全集》、《續資治通鑑長編》、《東都事略》等均有記載,史書稱岑探為“新州土豪”,即說明北宋新州岑氏是一個土著豪族,而岑義極有可能就是該家族的一員,所以他才有相當的能力和資本在當地建立牢固的民眾基礎、為民辦事,從而在身後完成了從凡人到神靈的身份轉變過程。
雲斛廟所在的黎源村,自明洪武年間就開村,最早到達此地的卞氏先祖就是從江蘇一帶到達新興縣平定瑤亂並在此落籍的,據黎源村卞氏族人介紹,雲斛廟在他們先祖到來之前就已經存在,即說明雲斛廟的始建年代不會晚於明朝,這符合雲斛廟主祀神岑義是宋朝人的說法。而在雲斛山上的岑母墓,即相傳為岑義母親的墳墓,其墓碑碑石刻“敕賜雲斛廟岑聖祖墓”、“崇正十一年”等字樣,可解釋為敕賜雲斛廟岑義大王的祖墓(這裡的“敕賜”是對岑義而言,而非岑母),“崇正”或者是“崇禎”的曲寫,這應是明朝末年重立的墓碑。如今,每年農曆正月初十日,黎源村的村民就會在雲斛廟舉辦隆重的廟會,通過行香、舞獅、游神等民俗活動慶祝;每年春分之日,黎源村的村民就會組隊到雲斛山上祭掃岑母墓,神奇的是,不論當天天氣如何(即使颳風下雨),人們祭掃岑母墓畢,雲斛山的雲空上就會出現日光,風雨驟停。正月初十日拜岑王、春分日拜岑母,已然成為環雲斛山區的一種既定習俗,是當地圍村幾百年來約定俗成的習慣,是當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足見岑王信俗在環雲斛山區傳統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重要性。
雖然我們對於岑義的生平事跡仍在後續的考證當中,但可以確定的是,岑姓人在中國西南地區變化為神的案例非常多,如貴州三穗、廣西右江一帶,都有“岑王”信仰的分布,又如廣西田林境內有以“岑王”命名的山峰,這都說明岑氏對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自宋朝以後,岑姓是西南地區的“土豪”姓氏,西南地區特別多岑氏土司或豪族,如宋朝岑慶賓和岑探、元朝岑世興和岑伯顏、明朝岑瑛、清朝岑毓英和岑春煊等等,他們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新州,雖然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仍然很落後,地緣上連線春州乃至西粵的溪峒,土著人居多,所依一些世居的土著自然就會形成一方豪強,岑探所屬的岑氏家族就屬於這類例子。而岑義是北宋新州人,自然也是當時新州岑氏豪族的一員,憑藉著這樣的家庭背景,岑義在新州大有作為也是情理之中的,他或者像何如瑛那樣平定叛亂、保家衛國,又或者像柯老官那樣殺賊御患、保境安民,因此在去世後被新州民眾尊奉為神靈“大王”,建造雲斛廟祭祀,並且榮及其母。如今雲斛廟殿的正中央有兩尊神像,中著朱衣者作公卿狀,側著青衣者作官員狀,二者皆穿戴宋朝衣冠,或者可解釋為岑義及其文書官,而聯繫到岑母墓墓碑所刻“敕賜雲斛廟岑聖”等字樣,即可推測岑義神在明朝以前已經因為生前有大功德於民而受到朝廷敕封。
發展歷史
縱觀雲斛山岑王信俗的發展歷程,其實際上吸收了粵西境主信俗的部分影響。所謂“境主”,就是一方土境的神主,其有別於我們常見的社主,因為社主是身份模糊的土地神,而境主則是歷史上的確存在的人物(如某某大王、某某將軍、某某先鋒)等等,是人格化、大眾化的神靈,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境主,而境主則多是供奉他的這個地方的歷史人物;每個地方的境主都有不同的節日,一個地方的境主過節,其地的民眾則會抬著境主神像出巡遊境,但不能越境,越境則會發生兩境民眾的打鬥,境主大多數是歷史上造福過本境的人物,如鄉紳、醫生、義士等等,不一定是官貴之人,而去世後則多被神化為“大王”、“將軍”、“先鋒”等等。境主信俗大多流行於粵西茂名、湛江、陽江一帶,境主廟有別於一般的正統神廟,以規模小、神像多、接近民生為其主要特徵,廟殿中央祀境主神,兩側祀各類神仙、菩薩、名人,順應普羅大眾的信仰需求,對於宗教規範則不甚重視。基於以上認識,再看雲斛山岑王信俗,其實就不難看出岑王信俗也有境主信俗的影子,如廟小、神多、岑義被尊為大王、每年廟會游神等等;換個角度看,“岑義大王”這個文化符號又何嘗不是環雲斛山區民眾心目中的保境安民的境主呢?所謂“敕賜雲斛廟岑聖”,也許就是當地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創造出來的說法。黎源村的卞氏先祖是行伍出身,是明朝的平瑤軍官,所以在觀念上信奉將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歷史上的岑義或者就是能征善戰的勇士,所以去世後被神化為能夠捍災御患、保境安民的將軍、大王,被同樣是行伍出身的卞氏先祖所承祀,這也是一種跨越時間的心靈感應。
筆者認為,環雲斛山區的岑王信俗(附岑母、岑三信俗)是新興乃至雲浮地區為數不多的可以對一個區域產生重要影響的民間信俗,是新興縣民間流傳了上千年的古老、重要的信俗,其包含的一系列民間習俗活動是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徵的,是今人研究新興、雲浮乃至西江流域的民俗活動產生、演變、發展的寶貴實例,因此,雲浮市、新興縣的有關部門應該對雲斛山岑王信俗給予重視和進行保護,將其列為市、縣兩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其為雲浮本土優秀文化的傳播事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