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岐山

岑岐山,在瑞安市汀田街道後金村與塘下鎮上金村的交界線上。是海拔163.3米的小山頭,名字有很多。

《瑞安地方志》載:岑岐山又名嶺岐山,別名山門山、上韓山、岑頭山、旺金山、上顏山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岑岐山
  • 地理位置:汀田街道後金村、塘下鎮上金村
  • 海拔:163.3米
山形奇異,楊文廣尋旗,雷打枋,岑岐驛鋪,聯袂店下,汽輪埠頭,飛雲江三橋,

山形奇異

嘉慶《瑞安縣誌》載:岑岐山“與金岙接趾,山麓有巨人跡石,長二尺五寸,闊一尺八寸。山徑有響石,人行其上,哄然有聲。又有無漏泉,即乳泉。有神剜洞,一名翠陰洞,深廣可容數十人。宋邑令吳達以神剜名之;樹陰蔥翠,盛暑生涼,陳傅良因易名為翠陰。”說明此山的岩石上有一凹痕,像巨人踩成的足印,有會發聲的岩石,有不斷噴涌而不滿溢的泉眼,還有像神仙挖出的洞,都是巧奪天工的作品。不過,除翠陰洞外,其他都不復存在了。

楊文廣尋旗

岑岐的怪石、奇洞、清泉以及她的名字,古來引起民間許多遐想而產生許多有趣的傳說,其中楊文廣尋旗可謂代表。據傳,宋朝時,楊家將鎮守三關,北方邊境和靖,而南方山精水怪作亂,朝廷派楊老令公曾孫楊文廣南下收妖,一路旗開得勝,突然發現楊軍大纛(dào)旗被妖精偷走。楊文廣十分氣惱,一路尋旗來到岑岐山,見山間岔路很多,不知去處,懊惱中頓足大罵妖怪。這一腳用力過猛,竟將山岩踩出個大腳印,就是上文說的巨人石跡。山神爺慌忙在石頭下告訴楊將軍偷大纛旗妖精的所在。就是上文說的響石。這時南方天氣炎熱,山神爺即請楊將軍到洞內歇腳,飲清泉解渴……後人因楊文廣尋旗,用“尋旗”的諧音“岑岐”來命名。

雷打枋

是指殯殮雷雨觸電死者的棺木。過去岑岐山附近農民、鹽民在山場、塗坦里勞作,遇上雷雨天,無處躲避,常遭雷電致死。迷信者散布:“遭雷擊者有‘罪過’,受雷公‘懲罰’,屍體不能用黑漆的棺材,只能用原材不著色的棺材殯殮,棺材不能近地,只能用木架高高支撐,雷打坊也不能停放屋內,只能移放偏僻山坳”的怪論。於是岑岐山下成為雷打枋的停放地。故附近有:“岑岐山,雷打枋”的民諺。

岑岐驛鋪

明初,官府開闢了一條沿溫瑞塘河東岸塘路的驛路,為官府遞送文書及官吏換馬、住宿之用,沿途每隔十里設一驛鋪,在莘塍與仙岩鋪間,設岑岐鋪。這樣,岑岐鋪由於來往官吏、鋪兵、商賈的增多,旁邊添了一些店鋪,於是岑岐就熱鬧起來了。

聯袂店下

岑岐的東側,由於海岸線逐年東退,年累月積騰出一大片塗灘,居民便聚集在這裡曬鹽、墾種、聚族而居,成了村落。初成的村落在鋪店之東(下),便取名“店下”,是今“大典下”、“小典下”村的第一代名稱。所以說,先有“店”,後有“店下村莊”,聯袂而生。這只是一種說法。

汽輪埠頭

新中國成立後溫瑞塘河汽輪在莘塍、塘下兩埠頭增設岑岐埠頭,方便汀田、大典下及塘下上金等地居民出行。1955年,溫瑞公路修復(104國道溫州段前身)後,又在岑岐設客運停靠站頭,便利莘塍、塘下乘客搭車。

飛雲江三橋

2009年初,原來的飛雲江大橋東側,北起東山街道肖宅村,南到南濱街道的閣巷村,添建飛雲江三橋(瑞安大橋),橋北端公路線在岑岐與104國道重疊,車流繁忙,十分擁擠。於是公路部門拓寬原路面,辟開岑岐山岐頭山根,截彎取直,岑岐山又一次改變面貌。翠陰洞、寶壇寺、君子石等景點像珍珠被公路這條彩帶串成的項鍊,使岑岐山發出誘人的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