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大橋

岐江大橋

岐江大橋,位於中山的一座大橋,該橋1951年1月1日首次建成通車。該橋長70米,寬4米,兩邊用木頭搭建,中間設浮船,可開合橋面,方便船隻通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岐江大橋
  • 地理位置:廣東中山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投資:2.17億(相當2.17萬人民幣)
  • 全長:70米
簡介,歷史進程,開合特色,歷史記憶,城市標誌,

簡介

1951年1月1日,由石岐商會牽頭負責籌錢準備材料,在南下的解放大軍協助下,耗資2.17億元(舊幣,相當於2.17萬元人民幣)的岐江橋首次建成通車。該橋長70米,寬4米,兩邊用木頭搭建,中間設浮船,可開合橋面,方便船隻通行,從此改變了岐江兩岸無橋的歷史。 至今,五十多年過去了,岐江橋,已成了中山市的著名地標。

歷史進程

中山有悠久的歷史,自古物阜民豐,但直至解放前,岐江上並沒有橋樑,行人商旅來往於河的東西兩岸,只能依靠梢公的擺渡。“石岐晚渡”成為 “香山八景”中的一景,有明代香山著名書畫家、詩人伍瑞隆的吟頌為證:“城邊河水碧如蔥,城外扁舟渡晚風。日落月來天在水,行人渾入鏡光中。”
上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石岐已經成為珠三角的重鎮,石岐東西兩面的公路網已初步出現,但因為岐江河道的阻隔,東西兩條公路互不相連,交通仍然不便,老百姓熱切希望建橋通路。1931年,素以大刀闊斧雷厲風行辦實業著稱的中山縣長楊子毅,下決心在岐江上修橋,並向全縣徵收建橋費,每畝耕地徵收二元,並為此事專門設立“民眾實業銀行”。但工程僅進行了幾個月,只立了四個橋柱,就因資金不足,以“工程阻塞河道交通”為由停工,其實更多的還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抗戰期間,縣政府曾在原建橋處搭建一座簡易竹橋,方便民眾疏散躲避空襲。竹橋只在空襲警報鳴響時才開放,平時則關閉,中山淪陷後竹橋被拆去。
1948年12月,石岐鎮有提案提出發行義券以建設岐江鐵橋,後又恐怕難以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改擬建木結構的岐江浮橋,還定出用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承建商,可惜終不成事。
岐江通橋還是等到中山解放時。當年,除了社會民生的需求外,南下大軍解放全中國的軍事需要有力地促成了此事。老同志吳祖文、路華都告訴我們,要在岐江建橋,是當年解放中山軍管會的頭等大事。最終,石岐商會牽頭負責籌錢準備材料,南下的解放大軍協助施工,於中山解放後兩個月的1951年1月1日,岐江橋首次建成通車。

開合特色

岐江橋的東岸當年叫天字碼頭,西岸是隆都碼頭。最早的這條岐江橋其實是一道簡易的人力開合橋,從兩岸外伸的是木搭的棧橋,中間一節是活動的橋段,說白了就是一艘可撐動的有護欄的平板船。由於兩岸地勢低,岐江水位高,因而不可能建高橋。須通航期間由幾名船工把浮橋撐走,讓出河道給船舶通航。
這種雖說簡易的便橋,卻一直使用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才光榮退役。1977年2月,以粵中船廠為施工主體所建成的混凝土和鋼板結構組合的電動吊橋,成為了岐江橋的特有型態。後由於交通上的需要,1984年又把橋面擴寬至19米,是我市石岐城區交通繁忙的橋樑之一。
從全木建造用船開合的浮橋,到水泥鋼筋建造的鋼鐵吊橋,在城市中心可開可合,這種特色,在國內少見。外地到中山的人,總是弄不清中山人口頭所說“開橋”和“關橋”是什麼意思。東西而行的車輛行人,要等橋面開放才能通行;南北水運的船隻,須等橋面關閉吊橋打開才能通過。開與關,陸路和水路,總是相對而言的。
橋面每次開啟需4分鐘,閉合需3分鐘。早期每天要早、午、晚、凌晨開合4次,由於當年交通還多依靠水路運輸,因此有特殊的船隻通過時還須臨時開橋(當年的外貿貨船就是特殊船隻之一)。1988年6月15日起,岐江橋的開合次調整為2次。1996年1月起,每天僅在凌晨2時至4時開橋1次。

歷史記憶

當年的岐江橋,可開可合,總是那樣的神奇,那樣的吸引,留下了不少趣事。
那天我們去採訪老攝影家路華,我問他有沒有留下一些早年岐江橋的照片。他說,當年哪能隨便拍攝,橋樑是軍事重地,萬一照片落入國民黨特務手裡怎行。直到60年代末,岐江橋仍由帶槍的解放軍值班,因為這是到珠江口前線的咽喉。
浮橋時的岐江橋,受江面潮澤水位影響很大,導致浮橋面時高時低,此時要駕車過橋,一般司機都不敢通過,老師傅們稱之為“上落樓梯”。當年就曾試過在浮橋面低下去時,軍車必須執行任務,於是只能強行衝過,導致運送的子彈掉入江中,解放軍只好冒寒下水打撈。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遇上關橋,我總希望在開橋時第一個衝到對岸。當吊橋還未完全放平,兩岸等待的人潮就急不及待,蜂擁前沖,場面壯觀。早期橋一關就是一個小時,若遇上急事,人們只好搭艇過江了。
老石岐人還有一種記憶,就是“扎扎跳跳過岐江橋”。那是因為以前人們在夏天一般都不穿鞋,特別是小孩。岐江橋浮橋的橋面鋪瀝青,吊橋時是鋼板,在夏天太陽暴曬下非常滾燙,人們赤腳走在上面十分難受,只好蹦蹦跳跳快走,故有此說。

城市標誌

一直到上個世紀末,岐江橋頭,西面是中山的汽車總站、中山的酒店商務區,東面與孫文西路相連,橋頭的兩側,是中山港務局的南北兩個碼頭。所有到中山的客人,第一眼見到的中山特色標誌物,就是岐江橋。遠行的遊子,回到中山,首先見到或經過的,一定是岐江橋。岐江橋就如同兒時的玩伴,一直伴隨著人們成長。
經歷半個多世紀的岐江橋,走過了中山解放的遊行慶祝隊伍,走過了四清的牛鬼蛇神,走過了大躍進的大板車,走過了反帝反修的遊行隊伍,走過了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走過了批林批孔的遊行隊伍,走過了歡慶“四人幫”倒台的自發遊行民眾,它亦見證了中山首創的慈善萬人行,及四年一度的海外中山鄉親懇親大會。
岐江橋,是中山歷史的見證者,成為了中山的標誌,甚至演化成為中山物產的商標,其中“岐江橋”牌醬料還是全國著名品牌,“岐江橋”牌中山瀨粉是省優、部優產品、出口米粉的“五大皇牌”產品之一。
岐江橋,是全省目前唯一還在使用的開合式鐵橋,已被列入“廣東省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單A級名單”。2007年政府要重建岐江橋,曾引起了社會一度關注。
岐江橋,凝聚了幾代中山人的情結,它已不僅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中山經濟、文化、歷史的見證者,更成為了中山旅遊的一道獨特風景、一個城市的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