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鶉屬(山鶉)

山鶉屬

山鶉一般指本詞條

山鶉屬(學名:Perdix):山鶉較石鶉體大,嘴和腳較強健。歐洲典型的山鶉是灰山鶉,體長約30厘米,重可達333克。臉和尾淡紅色,胸灰色,兩脇具橫斑,腹部有深色"U"形斑;雌雄相似。斑翅山鶉體長250-310毫米,是體形略小的灰褐色類。高原山鶉體長約28厘米,是一種體形略小的灰褐色類。具醒目的白色眉紋和特有的栗色頸圈,眼下臉側有黑色點斑。

棲息於低山丘陵、山腳平原和高山等各類生境。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葉、芽、花、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穀物等農作物。每窩產10-25枚卵,產於莊稼地或籬笆上由草構成的杯形巢中;雄性灰山鶉分布於整個不列顛群島,並跨越歐洲(主要在農田)直到裏海地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山鶉屬共有三個物種:斑翅山鶉體長250-310毫米,是體形略小的灰褐色類。雄鳥的臉、喉中部及腹部桔黃色,腹中部有一倒"U"字形黑色斑塊。與灰山鶉的區別在於胸為黑色而非栗色,喉部桔黃色延至腹部,喉部有羽須;灰山鶉體長約30厘米,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灰褐色。眉線、臉及喉偏橘黃。下體灰,至臀部白。雄鳥下胸有明顯的倒“U”字形栗色斑塊。兩脅具寬闊的栗色橫紋。與斑翅山鶉的區別在於胸塊栗色而非黑色,並且無絲質喉羽。銹紅色的尾羽在飛行時清楚可見;高原山鶉體長約28厘米,是一種體形略小的灰褐色類。具醒目的白色眉紋和特有的栗色頸圈,眼下臉側有黑色點斑。上體黑色橫紋密布,外側尾羽棕褐色。下體顯黃白,胸部具很寬的黑色鱗狀斑紋並至體側。體形似斑翅山鶉,但上體富於黑色橫斑,所以顯得更暗和斑雜;下體亦具黑色橫斑。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或為家族群、或為由家族群組成的更大群體。通常為5-15隻的群體活動。性情活潑,善於奔跑和隱蔽。受驅趕時發出低沉的叫聲。飛行快速且呈直線飛行,但通常飛不多遠即落入地上草叢或灌叢中。起飛時常發出高聲鳴叫。飛行不高,常緊貼地面飛行,兩翅煽動迅速,並發出清晰的振翅聲。
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葉、芽、花、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穀物等農作物,特別是秋冬季節,常在農田地中覓食,此外也吃蚱蜢、蝗蟲、蟋蟀等小型無脊推動物和昆蟲,特別是夏季。覓食主要在早晨和黃昏,中午多在陰涼處休息。

分布範圍

世界

分布於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不丹、印度、尼泊爾、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愛爾蘭、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摩爾多瓦、黑山、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烏克蘭、英國。
山鶉屬山鶉屬

中國

在中國分布於青海(西寧、民和、共和、烏蘭、青海湖)、東北地區、新疆,甘肅、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西藏、四川。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