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馬村(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南塘鎮山馬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馬村屬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南塘鎮,面積1.25平方公里,全村現有209戶人家,841人,分為五個村民小組。村民一組39戶,15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馬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樂清市
  • 面積:1.25平方公里
  • 人口:841人
  • 氣候條件:冬暖夏涼
村情介紹,曬鹽歷史,技藝傳承,發展方向,

村情介紹

歷史沿革 山馬村故名山下塗,東臨樂清灣與玉環隔海相望,南接南嶽後塘村,北連南埔村,三面環山海撥268米“大前山”為南塘第二高山,與自然村“馬欄基”合稱為“山馬”,早在清道光年間已有隱士居住。
據樂清縣誌載,本村於道光年間,從閩東南遷入林姓氏族,總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人口組成 全村現有209戶人家,841人,分為五個村民小組。村民一組39戶,151人;村民二組34戶,211人;村民三組54戶,203人;村民四組19戶,88人;村民五組43戶,188人。
經濟結構 山馬村是典型的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莊,沒有村辦的企業或農副產品加工業。全村有300餘名精壯勞力,常年在大、中城市經商或家庭經營的小生意,近年來發展很快,有4個種西瓜專業戶,1個養雞專業戶,3養鴨專業戶,農用拖拉機3台,載重卡車1輛,聯合收割機1台,挖掘機1台,大、中、小營運車輛8輛。
山馬村環境優美,山水人情基本保留著原始風貌,三面環山、一面傍水,讓山馬村的氣候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景色怡人。

曬鹽歷史

山馬村靠山面海,素以曬鹽出名。《樂清縣誌》載:“宋太平興國三年,樂邑有密鸚場。政和元年(1111年)置樂清鹽場,南宋時樂清場署移長林(今黃華鎮),改名長林場。……同治二年(1863年),東泗鹽場(今清江一帶)建立,開新坦763支,面積1340畝。”如此算來,山馬村曬鹽已有248年的歷史了。
現在看到的鹽場早已不是當年的山馬鹽場了。這只是山馬村辦鹽場的一部分。當年的南塘鎮辦集體鹽場,現在早就轉產搞了海水養殖。經過多年的科學經營管理,養殖田成了“浙江省科技示範基地”,成了樂清市海塗養殖的一個品牌。

技藝傳承

灘曬技藝要點有納潮、制鹵、結晶、收鹽四道工序。通俗一點說,就是將鹽田築成梯形,上級為平灘,下級結晶池。結晶池用特製黑色塑膠薄膜鋪底,用水車或水泵把海水抽到最上級,曬到一定濃度,逐級下放到結晶池曬成鹽。此法減輕勞動強度,降低成本,
提高鹽的質量,工序也省了三道,因此普及比較廣泛。同時,由於黑膜的不斷增添,為鹽業生產充分利用短晴多雨天,加快蒸發量、減少滲漏、增加產量、提高質量,也起到有效的作用。
現在山馬村的鹽田共分為52股。鹽田已被分成了兩部分,薄膜覆蓋一半,另一半則是已乾涸的泥面。
掃鹽掃鹽
將磚都搬走後,從薄膜的一角開始慢慢往泥面那個方向掀,被薄膜包裹住的已結晶的鹽就慢慢露了出來。不多時,整片的薄膜都掀開,平鋪到另一邊乾涸的泥面上,並整理好邊邊角角。
接下來是掃鹽,將掀開的薄膜裡面的鹽掃到一塊兒,再鏟到籮筐里。掃鹽也不是一項輕鬆的活兒,往往只掃起了水,卻掃不起沉澱的鹽,只有大面積結晶的那一大塊,還算是好掃的。掃鹽的橡皮耙也很沉重,也要有一定的體力。

發展方向

山馬村海塗平坦,占地1000餘畝的樂清市山馬水產養殖基地,是樂清市著名水產大戶。全村仍以發展糧食生產和家庭副業為主,增加村民家庭收入;繼續抓好計畫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重視國小素質教育,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村民當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電、渠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為建設文明富裕的新山馬而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