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鹿

《山頭鹿》是宋朝詩人陸游的古體詩。全詩以山頭鹿嬉樂於溪邊林際的和平安靜生活開始,中寫群鹿被殺過程,最後以母鹿疾首痛呼結束。首尾呼應,結構完整,脈絡清楚。語言簡明易懂,又含蓄耐味,且充分發揮五七言並用的形式,抒情敘事,活潑自由,字裡行間洋溢著詩人無比深雋的愛國激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山頭鹿
呦呦山頭鹿,毛角自媚好,
渴飲澗底泉,飢齧林間草。
漢家方和親,將軍灞陵老。
天寒弓力勁,木落霜氣早。
短衣日馳射,逐鹿應弦倒。
金盤犀箸命有系,翠壁蒼崖跡如掃。
何時詔下北擊胡,卻起將軍遠征討?
泉甘草茂上林中,使我母子常相保。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呦(yōu)呦:鹿鳴聲。《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②齧(niè):咬食。
③將軍:指漢將李廣。據《漢書·李廣傳》:“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徒右北平,於是天子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④灞陵:地名,因漢文帝陵墓而得名,在今陝西長安縣東。李廣晚年被廢置不用,退居藍田山中,終日遊獵,一日醉後夜歸,被灞陵尉喝止在亭下過夜。陸游借喻南宋偏安不戰,使將軍們閒居遊獵。
⑤勁:有力。
⑥短衣:軍衣。
⑦金盤:食具。
⑧犀箸(xī zhù):犀牛角做的筷子。
⑨命有系:鹿的生命就在這裡。
⑩卻:再。
⑪起:起用。
⑫上林:上林苑,位於陝西西安西,及周至、戶縣界。秦舊苑,漢武帝更增廣之。周袤三百里,離宮七十所。據《三輔黃圖》,上林苑中有白鹿觀。

白話譯文

“呦呦——”、“呦呦”,山上鹿群一聲一聲動情地叫;毛兒閃閃亮,雙角茸茸長,真可愛,真美好!
渴了奔山澗,悠悠閒閒飲清泉,餓了進樹林,自自在在嚼芳草。
朝廷學漢家,正同金人結姻好,將軍像李廣,回到灞陵來養老。
天氣轉寒冷,弓力強又強,繁霜下得早,落葉飄又飄。
將軍穿軍衣,馳快馬,整天上山把鹿找,東邊追,西邊趕,弓弦響時鹿兒應聲倒。
金盤裡,犀筷下,鹿兒命送一條條,青的嶺,綠的谷,鹿兒蹤影難見到。
“皇上呵皇上,北伐詔令什麼時候能聽到?能否再讓將軍遠征上抗金前線立功勞?
到那時,上林苑中甜潤的泉,豐美的草,盡著我們大小鹿兒享用命常保!”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1194年4月。1172年,詩人48歲時,作為王炎的幕僚,終於踏上了軍事前線。他滿懷豪情,過著“鐵衣臥枕戈”的戎馬生活,滿以為壯志得遂、報國有路,但不想南宋朝廷從隆興和議後,投降妥協已成既定國策,王炎及其部下不能戰鬥在邊防前線,閒來無事,只得逐鹿山林之間。此事雖已過去20多年,但詩人在年復一年仍然“不見王師出散關”的悲憤下,不禁追憶往事,所以作《山頭鹿》以抒發胸臆。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唐代詩人張籍曾以《山頭鹿》為題寫過一首新樂府詩。不過張詩只是以“山頭鹿”為起興,寫的是農民在官府征派軍糧重壓下,無以為生的苦難生活,毫未涉及山頭鹿。陸游此詩則是因事命題,全詩緊緊圍繞山頭鹿的命運展開鋪寫,用以諷刺南宋朝廷的苟安國策,表現了詩人極高的愛國熱忱。
詩的頭四句展現了一幅叢山中群鹿活動的生活畫面。一群毛角媚好的美麗山鹿,有的在潺潺溪流中暢飲,有的在茂密的林中草地上酣食。它們快樂地發出呦呦鳴聲,悠然自得,其樂融融。詩人以如此恬澹美適而富有生活情趣的群鹿嬉戲圖起筆,自然會引起讀者對鹿的愛憐,這就為後文對將軍殺鹿原因的憤慨作了感情上的鋪墊。
接著,詩人又另起一筆,借漢代時匈奴的和親政策及名將李方被迫退居南山的史實,以諷南宋與金議和迫使將軍們無用武之地的處境。詩人對名為和議實為投降賣國的南宋國策,一直強烈不滿。他在不少詩篇里都明確表示了自己堅決反對的態度。他說:“和親自古非良策”(《估客有自蔡州來者,感悵彌日》)。“生逢和親最可傷”(《隴頭水》)。“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關山月》)。此詩的“漢家方和親,將軍灞陵老”,同樣表現了詩人對議和國策的憤慨。從歷史上看,漢家和親與李廣困居灞陵並無關係。李廣所處的漢武帝時代,對匈奴已改用武力,而李廣被罷官退居南山,受辱灞陵,更非和親政策所致。詩人在此把“將軍灞陵老”的原因歸之於“漢家方和親”,讓兩件本來沒有因果關係的事聯繫起來,目的在於以漢喻宋,說明不少像李廣那樣有心報國且有才能的南宋將領終日閒悶無所事事的原因,用以抨擊南宋的妥協政策。且李廣並非終身閒居,不久又被起用,重赴戰場,而詩人借用灞陵事時卻用了個“老”字,深刻地表示了詩人對抗戰前途的悲觀失望及其無限沉痛憤懣的心情。
“天寒弓力勁,木落霜氣早。”兩句是寫弓駑強勁,又正值秋天打獵的大好季節,從而引出下文的打獵場面。但這兩句緊接在“漢家方和親,將軍灞陵老”後面,就耐人尋味了。詩人一直認為南宋軍事力量足以與敵作個較量,他以一代名將李廣喻南宋將領也是這個意思。據此,還曾向王炎作過恢復中原的積極建議。弓力強勁是可以也應該去打擊敵人,但是因為“漢家方和親”,因為“將軍灞陵老”,駐守邊防的將軍只能對“木落霜氣早”的狩獵季節發生興趣。下文“短衣日馳射,逐鹿應弦倒”的圍獵場面是“天寒弓力勁”的補充,進一步寫出南宋的軍力。“短衣日馳射”,將軍們的精力何等充沛。“逐鹿應弦倒”,將軍們的武藝又是何等高強。這樣的強力勁弩理應馳騁沙場,力圖恢復,而今卻只能踐踏寧靜和平的山林,殘殺溫順可愛的群鹿,令人痛心。
“逐鹿應弦倒”已使人黯然,那末“金槃犀筯命有系,翠壁蒼松跡如掃”則更形象地寫出了山鹿的悲慘命運和劫後蕭索、寂寥、淒涼的空谷。與此詩開頭生氣盎然的群鹿生活圖兩相映照,達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使讀者對山頭鹿的不幸命運產生了無限的憐惜與同情,也自然對殺鹿的將軍們深感憤慨。
以上十二句是詩人通過山頭鹿橫遭不戰將軍的殺戮,指責了南宋朝廷的苟安和議政策。用的是象徵、比喻、襯托的手法,顯得含蓄深郁,卻又十分尖銳而沉重。
最後四句,詩人借鹿的口吻向南宋朝廷大聲疾呼:“何時詔下北擊胡,卻起將軍遠征討?泉甘草茂上林中,使我母子常相保。”這就正麵點出山頭鹿慘遭殺戮與將軍不戰之間的關係,只有朝廷放棄苟安國策,將軍遠征殺敵,鹿群才得和平生活,才得以保全性命。詩人對南宋朝廷已經完全失望,但對國家的命運始終魂系夢牽,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語氣,反反覆覆訴之於詩篇。這裡的“何時詔下北擊胡,卻起將軍遠征討”?詩人用的是問句,似乎是在盼望,在請求,但細加體會,在“何時”、“卻起”這兩個詞里透露的是強烈譴責和怨恚,是愛國意願被扼殺的無限激憤。“泉甘草茂上林中,使我母子常相保”,喊出了金人統治下遺民和廣大愛國志士的心聲。他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天下太平,國家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免受殘殺流離之苦。這四句關係緊密,前兩句是後兩句的先決條件。作為一個愛國者,詩人清楚地認識到,“泉甘草茂”、“母子常相保”的局面必須在“詔下北擊胡”、“將軍遠征討”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和議苟安的國策,國家不會太平,人民也決不可能過上安定的生活。

名家點評

張永鑫劉桂秋陸游詩詞選譯》:詩以詩人的口吻提出問題,用鹿的擬人化口氣揭出主題,讓鹿群發出呼救,要南宋統治集團在苟且中覺醒。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餘首,內容清新圓潤,格力恢宏;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陸游畫像陸游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