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靜居畫論

山靜居畫論

《山靜居畫論》是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12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代)方薰。該書是一部繪畫論著,約成書於1780年前後。這本書是隨感式的雜錄,沒有明確的體例,但能不襲陳言,自出機杼,值得重視。對代代因襲的“氣韻生動”,對晚明以來居於主導地位的山水畫南北宗論,對繪畫的意境和形神理論,以及風格、傳承等,頗有獨到之見。由於方薰兼擅山水、人物、草蟲、花鳥等各類題材的繪畫,因此對各類繪畫的具體創作都有切實、精專的技法理論。可以認為,《山靜居畫論》是清代篇幅較長、包羅較全、不帶門戶之見的重要繪畫論著。

基本介紹

  • 書名:山靜居畫論
  • 頁數:153
  •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 開本:32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作者簡介,書籍簡介,版本,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2月1日)
叢書名: 中國歷代書學畫論叢書
平裝: 15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07353511, 9787807353515
條形碼: 9787807353515
尺寸: 21 x 14.2 x 1.4 cm
重量: 295 g

作者簡介

作者:(清代)方薰 解說詞:陳永怡

作者簡介

方薰(1736—1799年),字蘭士,號蘭坻,又號樗庵。石門(今浙江桐鄉)人。不想當官,一心研究繪畫,擅長畫山水、人物、草蟲、花鳥等,有《山靜居詩稿》。

書籍簡介

關於繪畫的總體思想,方薰提出了法、理、趣相結合的看法。即:“有畫法而,無畫理非也,有畫理而無畫趣亦非也。畫無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動靜變化機趣無方,出之於筆,乃臻神妙。”所涉 盡兼及事物規律、機趣與表現方法這三者關係。對於這三者關係的理解,貫串於整部畫論,也是傳統的形神理論的發展。方薰認為,“畫不尚形似,須作活語參解”,“古 興人謂不尚形似,乃形之不足而務肖其神明也”,如造成冠不可巾、衣不可裳、亭不可堂,牖不可戶,就是有違物之常理。對“機趣”,方薰談得不多,關於“法”,則所論極為精到。他以宋迪、朱象先等人,出於常規的畫法,說明“從無法處說法”的道理,並認為“畫有法,畫無定法,無難易,無多寡”。辨析黃庭堅所說的“如蟲蝕木,偶爾成文”是為行家說法,非為學者說法,並反覆例舉,極是在理。方薰推崇繪畫的氣韻生動,認為“氣韻生動為第一義”,並發表了自己的創見:即以氣為主,氣盛則縱橫揮灑,機無滯礙,韻白生動;要領悟“生動”二字,生動則氣韻自在;“氣韻生動”並非只是天分,思有利鈍,覺有後先, 未可概論之,“悟後與生知者殊途同歸”。他還認為:“神乃工之極致,妙為法之機趣,然不神而至妙,未之有也。”對形、神、法、工、妙間的關係,說得正確而周全。
山靜居畫論
對南北宗論,方薰也有新見。他截斷眾流,一針見血地指出:“畫分南北兩宗,亦本禪宗南頓北漸之義。頓者根於性,漸者成於行也。”這“根於性”與“成於行”的說法較之董其昌以來各家的解釋能直探底蘊。他對“逸品”的解釋,對倪瓚的稱道,更可加深對南宗的理解,他.關於法與無法的諸多論述,可看作是對南北宗論的補充。
對於繪畫的創作動因和意境,方薰頗多創見。他對前者有較他人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他說:“藝事必藉興會乃得淋漓盡致,催租之罷,時或憾之。然無聊落寞之境,以攄其懷,以寄其意,不為無補。程邈造隸於獄中,史公著書於蠶室,此又其大者也。”興會標舉,不因催租人到而敗興,僅得“滿城風雨近重陽”一句,這是一種;因無聊落寞而抒懷寄意,又是一,種;獄蠶室,發奮而作,是第三種。較之傳統的“誡世”或“暢神”說;無疑要深刻、全面得多。他認為畫之感人,“必大有妙理”,“畫家一丘一壑,一草一花,使望者息心,覽者動色,乃為極構”。這“妙理”可以理解為畫中意境。他進而論意造境生,論畫境異於詩境,論立意、氣格、以意運法等,都很有見地。方薰對繪畫風格的理解不似黃鉞那樣細緻,他側重表明反對俗、腐、板、甜(尤其是甜)的畫風,表現出對媚世、從俗的鄙薄,而“生則無畫”、“熟則便惡”亦不無啟迪。
關於人物畫,方薰認為“寧樸野而不得有庸俗狀,寧寒乞而不得有市井相”,提倡畫外高致,認為對冠服、儀仗、器具應知“隨代更易,制度不同,情態非一”,論衣紋、白描等,都值得重視。.關於山水畫的畫樹、點葉、畫松、畫柳、畫石、鉤勒、皴法、畫雲、設色、點苔等具體技法,都論列周詳,頗多自得之言。關於花鳥、草蟲、蔬果,對風格;流派、技法的傳承辨析甚詳,對讀者了解繪畫史與具體技巧都極有裨益。 

版本

有《清瘦閣讀畫十八種》、《四銅鼓齋論畫集刻》、《畫論叢刊》、《美術叢書》、《知不足齋叢書》、《叢書集成初編》等本;新刊本有《中國畫論叢書》本,鄭拙盧標點注釋,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版。

目錄

總序 毛建波/001
方薰與《山靜居畫論》 陳永怡/001
山靜居畫論 方薰/0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