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河

山陽河,又名“三羊河”、“三洋河”、“山羊河”。山陽河,自隋文帝開鑿以來,年長日久,少有治理。除明萬曆朝張寧作司空時曾治理過,余未見治理。但山陽河水流湍急,很難淤塞。若逢大旱,亦有乾涸之憂。 約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前後,日人侵華,揚州等地商賈及富有者,為避日本鬼子殺戮,逃往裡下河——樊川等地。往返山陽河的汽艇如梭(當時稱為樊川班),相應繁榮了樊川。所謂“小小樊汊賽揚州”,即此時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陽河
  • 別稱:三羊河、三洋河、山羊河
  • 流經地區:揚州
  • 開槽年代:隋文帝時期
山陽河,又名“三羊河”、“三洋河”、“山羊河”。
“三洋河”和“三羊河”的名稱傳說已不可查考;“山羊河”鄉里神話傳說昔有仙人牧羊於此,是山羊跑出的河,故稱“山羊河”,稱“山陽河”,史書則有記載說:隋初建國,與陳劃江而治,當時隋文帝(楊堅)決心滅陳統一全國,時賀若弼為吳州(今揚州)總管,文帝委以平陳重任。賀向揚堅獻滅陳十策,其中之一策云:“以老弱殘兵和破舊戰船陳列於邗溝,用以麻痹陳國,另在邗溝之東開山陽瀆,讓精銳之師隱蔽其中,待機攻陳。楊堅遂採納了賀的意見,於開皇七年(587)“夏四月庚戍,於揚州開山陽瀆”。其走向,乃從茱萸灣(今灣頭)往東達宜陵(時為東陵)折而北,經樊川(樊汊)、高郵三垛,達寶應之東射陽湖……”這條河從他面世之日起即名“山陽瀆”。當時是軍事上需要,同時對歷朝官家漕運也提供了方便;既有軍事價值,又有他經濟價值。特別對農業:自從山陽瀆開鑿以後,解決了里下河的旱澇排灌的大問題,為確保里下河糧倉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山陽河歷代以來所作貢獻殊深。
山陽河,自隋文帝開鑿以來,年長日久,少有治理。除明萬曆朝張寧作司空時曾治理過,余未見治理。但山陽河水流湍急,很難淤塞。若逢大旱,亦有乾涸之憂。
約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前後,日人侵華,揚州等地商賈及富有者,為避日本鬼子殺戮,逃往裡下河——樊川等地。往返山陽河的汽艇如梭(當時稱為樊川班),相應繁榮了樊川。所謂“小小樊汊賽揚州”,即此時也。
解放前後(約從45年——55年),揚州到樊川的油艇暫停,到五十年代後期,揚州又恢復了開往樊川的小油艇——樊川班。
60年代,新通揚運河開鑿,山陽河的宜陵段成為廢溝。從新通揚運河向北的山陽河面貌一新,浚深拓寬,五六倍於舊山陽瀆。曾設了山陽閘,與江都樞扭工程相配套,徹底解決了里下河的旱澇之憂。旱則引江水灌溉,除旱於傾刻,澇則驅洪入江。山陽河從此更顯示出它造福於人民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