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花

山豆花

山豆花,中藥名。為豆科胡枝子屬植物山豆花Lespedeza tomentosa(Thunb.)Sieb. ex Maxim.的根。植物山豆花,分布於我國東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廣西等地。具有健脾補氣,清熱利濕,活血調經之功效。主治虛勞,血虛頭暈,水腫,腹水,痢疾,經閉,痛經,還可用於痔瘡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豆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胡枝子屬
  • :山豆花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內服:15-30g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藥理作用,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毛胡枝子、白鬍枝子、白土子、白萩、山油麻、公油麻《全國中草藥彙編》。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甘、淡,性平。

歸經

入脾經。

功效

健脾補氣,清熱利濕,活血調經。

主治

虛勞,血虛頭暈,水腫,腹水,痢疾,經閉,痛經,還可用於痔瘡出血。

相關配伍

1、治虛勞,鮮山豆花30g。燉肉吃。(《貴州草藥》)
2、治虛勞水腫,山豆花根30g。水煎或燉豬瘦肉服。(《湖南藥物志》)
3、治腎炎、肝硬化腹水,山豆花根30g,黃老母雞1隻。將雞宰殺,從尾部切開,去腸雜(蛋花、肫肝仍放肚內),洗淨,再將山豆花根放入雞肚內,將雞放入去蓋的瓦罐中,將瓦罐放在盛水的鐵鍋中。蒸8小時後,去藥渣。吃肉喝湯,當日吃不完,次日加少量水蒸後再吃。每星期只吃1隻,連吃3隻為1療程。(《安徽中草藥》)
4、治痢疾,山豆花根30g(或全株45g),人字草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15-30g。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頭伏胡枝子Lespedeza capitata的提取物有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收,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植物山豆花,別名絨毛胡枝子《中國植物志》。灌木,高60-90厘米,或更高達2米。植株全部被白色柔毛。三出複葉,互生;托葉線形,有毛;頂生小葉較大,葉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6厘米,寬1.5-2.5厘米,側生小葉較小,長1-3厘米,寬1-2.2厘米,先端圓形,有短尖,基部鈍,全緣,上面疏生短柔毛,下面密被棕色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花梗無關節;無瓣花腋生,呈頭狀花序;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淺杯狀,萼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尖,密被柔毛;花冠蝶形,淡黃色,旗瓣橢圓形,長約1厘米,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雄蕊10,二體;子房有絹毛,長條形,花柱細,柱頭頭狀。莢果倒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密被絨毛。種子1顆。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邊。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滋補。治虛勞、虛腫。”
2、《貴州草藥》:“健脾補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