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龍

山西龍

山西龍(屬名:Shanxia)是種恐龍 。發現於中國山西省的河相衝積層,屬於甲龍科。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骨骼特徵,體型特徵,生活習性,覓食,鬥爭,分布範圍,化石研究,保護現狀,保護方式,產地保護,標本保護,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保護對策,

形態特徵

山西龍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顱骨後方兩側,從鱗狀骨延伸出來,相距145度角的長、平坦、三角形角狀物,與其他甲龍類不同。然而,這些獨特角狀物的形狀因個體而有不同,而少數科學家認為山西龍是個疑名,可能是甲龍科天鎮龍的異名。

骨骼特徵

恐龍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適應,可使它們與原始的主龍類祖先辨別出來。在後期的恐龍中,這些特徵經過更多的演化改變。
共有衍征包含:
(1)後額骨缺失。
(2)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著胸鎖三角肌,長度約是肱骨的1/3到1/2。
(3)腸骨後部有個突出區塊,髖臼穿孔。
(3)脛骨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
(4)距骨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合。
除上述幾個特徵以外,大部分恐龍還有一些共同特徵,但是因為出現其他主龍類,或者不存在於早期的恐龍身上,因此不列為恐龍的共有衍征。恐龍具有直立的步態,類似大部分的現代哺乳類,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動物則是四肢往兩側延展的步態。恐龍的臀窩朝向兩側,股骨的第四轉子往內側,兩者契合,股骨頭垂直於股骨幹,產生直立的步態,而不同於勞氏鱷目等臀窩向下的直立方式。

體型特徵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生活習性

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鬥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分布範圍

山西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山西省的河相衝積層,並因此而命名。化石只包含零碎的部份,根據股骨與其他腿骨的長度,估計山西龍的身長約3.6米。

化石研究

中生代是顯生宙的第二代,開始於2.5 億年前,到距今 6500 萬年前結束,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紀。這個時代脊椎動物大大發展,地球成為爬行動物的天下,水中、陸地上到處都有爬行動物活動。那個時代,西北大地比較濕熱,鳥類、有袋類、有胎盤的哺乳動物都陸續出現了。可以這樣說,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塊土地上,不僅生活著大量的植物和動物,而且還有成批的恐龍出沒。後來,隨著氣候地質等發生了變化,恐龍逐漸地消失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被埋藏在地下,經過了高溫高壓等的共同作用恐龍骨骼變成了化石。埋藏有恐龍化石和其他古生代動物植物化石的地層就被稱之為中生代地層。我國的中生代地層主要分布在北方,它東起黑龍江、遼寧、吉林,自東向西經過內蒙古、寧夏、甘肅,止於新疆。

保護現狀

目前恐龍化石的保護體系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古生物集中產地)直接保護重要的恐龍化石產地;二是建立博物館收藏、保護和展示各類恐龍化石標本;三是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和展示恐龍化石形成的地質環境,進行科普宣傳。四川作為恐龍化石資源大省,經過多年對恐龍化石的保護和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省內建立了四川自貢恐龍世界地質公園 1 處,包括自貢市大山鋪恐龍化石產地和榮縣青龍山恐龍化石產地;建立了國家地質公園1處,即四川射洪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園內包含恐龍化石遺蹟點;建立了省級地質公園 1 處,即聖靈山省級地質公園,公園內包括資中縣金李井恐龍足跡化石產地和資中縣五黃恐龍足跡化石產地;另建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安岳恐龍化石群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包括安岳馬門溪龍化石產地。同時,還有近 20 座專業性博物館、綜合性博物館和文物單位收藏或展示有恐龍化石。

保護方式

產地保護

隨著《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 580 號)和《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 57號)的實施,我國的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正式走上法制化階段。恐龍化石作為一種重要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蹟資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恐龍化石的科學信息不僅在化石本身的生物學特徵,其產出狀態、岩層的地質特徵、岩性等特點,以及埋藏環境等同樣重要。因此,不僅要保護珍貴的化石標本,還要對其產地進行保護。主要方式有:原地自然狀態下保護和原地建場館等保護。
原地自然狀態下保護
對產出面積大、化石點較為分散或保護級別較低的,應重點保護的恐龍化石產地一般採取原產地自然狀態下保護。
原地自然狀態下的保護主要是通過樹立標誌(標誌牌、說明牌、警示牌等,拉網圍欄;對受風化剝蝕而容易垮塌的含化石剖面(岩層)進行加固;對出露的化石實施維護;對可能受流水沖刷破壞的實施排水工程等。如果在一定區域內化石點相對集中分布,則可以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區或集中化石產地。如安岳恐龍化石群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的核心區主要是產馬門溪龍化石相對集中的龍橋鄉,當地政府通過關閉區內的廠礦、設立明確的邊界和樹立指示牌、標誌牌等措施對保護區範圍內的化石產地(點)進行有效保護。
雖然自然狀態下的保護方式投資小、成本低,但是化石和含化石剖面(岩層)仍然置於風化剝蝕的狀態下,受到風化作用的侵蝕。因此,對化石點分散、出露面積不大且有重點化石產出的產地需建設原地小型工程(科考實習基地或科普活動站)保護。這些小型工程雖無法對溫度和濕度進行控制,是處於一種半露天的環境下,但化石可避免直接遭受風吹日曬和人為破壞。如聖靈山省級地質公園金李井鎮恐龍足跡化石產地,當地政府根據化石保護的要求,在碾盤山村四組恐龍足跡集中分布的化石點於 2015 年開始修建小型保護工程—未完全封閉的保護棚對該化石點的恐龍足跡進行了保護。
另外,在地理位置、交通、經費和發掘等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對化石(產地)保護最好的方式也是原地自然狀態下保護。如榮縣復興鄉恐龍化石產地,該化石產地雖然距離自貢市區只有 90km 多,但是其中從來牟至復興有 20km 多為碎石鋪成的鄉村公路,路況不是太好。復興鄉至化石產地之間還有幾公里目前還沒有公路,只能從鄉村小道步行前往,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交通極為不便。該產地位於深、淺丘交錯地帶,地形溝壑縱橫,相對高差 50~100m,上覆較厚、硬度較大岩層也增加了進行發掘和開發利用的難度。目前,當地政府採取了自然埋藏狀態對該化石產地進行保護,在現場豎立了保護標誌碑。
原地場館式保護
原地場館式保護是指對暴露在地表的、面積較大的、保護級別較高的重要化石在原地修建保護棚、展廳、博物館或實習基地等進行保護。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產地就是採用場館方式對恐龍化石進行保護。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因其重要的科學價值而在 1991 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頒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該遺址入選了《世界地質遺址提名目錄》。該化石群遺址自發現之後就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並進行了有效的保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設立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從事遺址的保護工作,從而使得遺址的保護工作一直正常而有序地開展;二是制定有化石遺址保護管理制度,明確相關部門對化石遺址的管理、清潔、守護、保護職能職責;三是建立有完善的化石遺址檔案,包括調查發掘檔案、建館檔案、已出土化石的檔案、遺址內化石的檔案、日常管理和保護工作檔案等;四是在遺址現場設有溫濕度的檢測設備,每天有專職人員進行數據的收集和記錄;五是定期和不定期對遺址現場進行清潔和防風化保護處理。
通過場館式保護可以有效地減少風化作用對出露地表的恐龍化石或含化石岩層的進一步破壞。但該保護方式投資大,不能大面範圍採用,只能用於一些需重點保護、化石集中、密集埋藏的化石點,而且後期維護和運營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的投入。

標本保護

恐龍化石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地質遺蹟,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恐龍化石一旦發掘出土後,在自然條件下很容易受到自然風化的損壞。所以,對發掘出土的化石標本的保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化石標本保護主要包括標本的收藏保管和標本保護材料的研究等。
化石標本的收藏保管
對於那些分散產出的恐龍化石,本身又不適宜進行原址保護,也不適合建立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或集中產地)的,應該組織有發掘資質的單位進行發掘工作,將發掘到的恐龍化石讓有收藏條件和資質的單位(博物館或科研院所)進行收藏和保管。在搶救性發掘前,要做好原地埋藏信息的收集和保存工作,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科學信息。
標本保護材料的研究
恐龍化石一旦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就容易遭受各種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怎樣才能對出土的化石標本進行有效保護,這是古生物學界面臨的難題。為了長久保存這些珍貴化石,進行標本保護材料的研究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自貢恐龍博物館就與晨光化工研究院聯合開展了四川省重點科研項目—“自貢恐龍化石及矽化木保護技術的研究”。通過多次的實驗和研究,在化石保護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成功研製出一種以甲基矽樹脂為基料,配以其它助劑而成的化石保護材料—GSB-5。該材料具有無色透明、隔水透氣、防潮防霉、耐老化、使用方便等優點,在防止化石風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為遺址及出土化石的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該成果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但該材料的生產工序複雜,成本相對較高,因此沒有得到廣泛的套用。
通過新型保護材料與傳統化石保護材料(硝基清漆)的對比試驗和分析,以及對化石標本的塗抹實驗,發現新型化石保護材料的主要優點有:塗膜透明性好、不變色,能真實反映化石原貌;新材料能進一步阻止水分滲入,提高化石疏水性,延緩化石的化學風化作用;新材料的塗膜附著性、鹽腐蝕性和耐候性均優於傳統保護材料;新材料具有無毒、無味,安全性好,生產成本低,操作方便,更為環保。

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保護經費不足,保護法規宣傳力度不夠。雖然《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和《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別於 2011 年和 2013 年正式施行,對化石及產地的保護管理做了明確的規定,但具體落實到基層相關部門認識還有差距,宣傳力度不夠,尤其是保護和收藏的規定落實不到位,執行力不夠。重要的化石及產地保護等級雖然比較高,但許多地方由於缺少專項保護經費和執法人員,恐龍化石保護管理難以得到有效地落實。尚未申報成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或集中產地的化石點或產地,因保護的非連續性、間斷性和保護經費的不確定性,存在損毀的潛在風險。
2、缺乏專業人員、科學指導和保護方法。化石的發掘、修復、收藏和保護應由具有一定資質的專業人員進行,非專業人員開展工作往往會使很多地質信息、埋藏信息和標本信息丟失,給研究、保護和收藏帶來不確定性,甚至造成不開彌補的損失。
3、科普教育重視不夠,公眾保護意識較差。化石既是研究地球歷史和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源,同時也是人們了解地球奧秘和提高美學情操的資源。儘管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在地質找礦、研究生命演化上對其很重視,廣大公眾卻對古生物化石知識和科學價值了解不夠。同時,很多化石產地和化石收藏、展示單位對其科普教育價值思想認識不足、宣傳意識淡薄,難以形成民眾對化石價值的認知,導致公眾保護意識較差。

保護對策

1、加大化石保護宣傳力度,依法保護恐龍化石資源。自 2011 年 1 月 1 日《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圖 10 納米 SiO2化石保護材料塗抹及效果四川恐龍化石資源的保護研究393正式實施之日起,我國的古生物化石的嚴格法律制度已經建立,對於古生物化石的發掘、收藏和保護管理等制度法規應加大宣傳力度,在全民範圍內宣傳化石的科學價值,使民眾理解化石保護的意義,普及化石保護知識,增強全社會化石保護意識和自覺性。
2、健全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多渠道、多層次籌集古生物化石保護資金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加以落實。積極爭取將古生物化石保護納入四川省與化石及產地所在地的基本建設和規劃之中,建立示範保護。同時結合地質旅遊規劃和開發,廣泛吸納社會各方資金參與到化石保護中來, 這在開發中國家是獲取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許多國家還利用一些市場經濟因素, 如發行債券、公眾募捐活動等以擴大資金儲量,以達到對化石或產地進行有效保護的目的。
3、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大力推廣科普教育,推動恐龍化石保護。地質遺蹟重在它既具有科學意義,又是普及地質科學知識,進行啟智教育的最好課堂。我們應該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提高其科學價值,並及時將科研成果引入到化石保護工作中。同時,應該加強科普教育,大力推廣地學科普游,鼓勵化石產地和博物館等單位挖掘化石的科學內涵、提供具有觀賞性和科學性的恐龍化石標本、骨架或複製品形象生動地進行展示,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傳授恐龍化石資源的形成等知識,激發大家自覺形成保護化石的意識和行動。
4、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關閉或轉移已直接對重要化石點或產地和環境造成破壞的採礦點(區),並對環境進行恢復再造。對於容易受土石流、岩崩等自然災害破壞的地區進行必要的治理或清理,以解除對化石或產地現時或潛在的威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