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頭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7′。東與油坊村山泊相接,西與矮槐樹村山泊相連,南與小侯家村、西魯家夼村山地相望,北與康 家河村山地交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頭村
- 經緯度: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7′
- 村名由來:明嘉靖三年
- 總收入:743.6萬元
- 經濟總收入:743.6萬元
- 人均純收入:3320元
村名由來
概括
全村轄區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蘋果、大棗、蔬菜等。2002年,全村有192戶,570人。有劉、戰2姓,均為漢族,戰姓僅有3戶。195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萬元。1978年總收入15.2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3.6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17%、23%,人均純收入3320元。
大事記
1940年八路軍特派員於冊在本村國小開辦婦女識字班,宣傳抗日,發展黨的組織。
1941年春本村解放。
1946年進行土地改革。
1947年開展土改複查運動。
1964年同油坊村合作,在南山東溝建小型水庫1座。
1965年在北代溝修建小型水庫1座。
1969年取水人民公社機關駐地由取水崖村遷至本村。
1970年春山西頭集貿市場開始趕集。
1980年在村前河南岸建大型揚水站,灌溉面積13.4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建村南河橋1座。
2000年12月本村劃歸徐家店鎮。
經濟發展
1983年,村民在原生產隊經營的蘋果園的基礎上,大力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是國光,後逐年改換為紅富士等。
本村畜牧養殖業較發達。2002年,全村養菜牛150餘頭,奶牛8頭,羊200餘只;另有養雞場1個,養豬場3個。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49.1萬元,其中農業254.1萬元,林業2.4萬元,畜牧養殖業收入192.6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初期,全村有油坊1座,粉坊由建國前的1座發展到4座
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15人,總收入124.5萬元,其中工業93.5萬元,建築業31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25人,總收入170萬元,其中運輸業121萬元,商飲業36萬元,服務業1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人民生活解放前,糧食產量低,村民生活困苦。解放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年,村有各種運輸車輛68輛,機車31輛,電話85部,彩電129台。
村莊建設建國後,舊房翻新,新建房舍街道整齊,比解放前的村莊範圍擴大了一倍。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8平方米,擴大到26平方米。
集體福利合作化以來,村國小的一切開支均由大隊負擔,4位民辦教師的工資及小學生的書本費等均由大隊支出。1969年以來,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對村民用藥治病給予補貼。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7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振樂、劉君太、劉寶生、劉國榮、戰福雲、劉連興、劉東太、劉娥田、劉忠財、劉忠愛、劉丕生、劉春山、劉文全、劉保山、劉亮、劉文利、劉忠剛、劉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