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頭村(海陽市北部山西頭村)

山西頭村(海陽市北部山西頭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西頭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7′。東與油坊村山泊相接,西與矮槐樹村山泊相連,南與小侯家村、西魯家夼村山地相望,北與康 家河村山地交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頭村
  • 經緯度:地處東經121°06′,北緯37°07′
  • 村名由來:明嘉靖三年
  • 總收入:743.6萬元
  • 經濟總收入:743.6萬元
  • 人均純收入:3320元
村名由來,概括,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

村名由來

明嘉靖三年(1524年),劉姓先祖從河南省登封縣遷此,建村於廟子山西,故命名山西頭村。後兄弟三人,一人住本村,一人去天津衛,一人去登州府。住本村者為長支劉景玉。

概括

原屬山西頭鄉,2000年12月,隨山西頭鄉撤銷而隸屬徐家店鎮。西 距鎮政府駐地12.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60公里。
全村轄區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蘋果、大棗、蔬菜等。2002年,全村有192戶,570人。有劉、戰2姓,均為漢族,戰姓僅有3戶。195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萬元。1978年總收入15.2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3.6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17%、23%,人均純收入3320元。

大事記

1934年春住在本村的兩名中共地下黨員(系萊陽至文登的地下交通員)李恆清、李仁南,被國民黨海陽縣第四區區長於國英派兵抓去。在郭城酷刑審訊後,押至城裡監押。後壯烈犧牲。
1940年八路軍特派員於冊在本村國小開辦婦女識字班,宣傳抗日,發展黨的組織。
1941年春本村解放。
1946年進行土地改革。
1947年開展土改複查運動。
1964年同油坊村合作,在南山東溝建小型水庫1座。
1965年在北代溝修建小型水庫1座。
1969年取水人民公社機關駐地由取水崖村遷至本村。
1970年春山西頭集貿市場開始趕集。
1980年在村前河南岸建大型揚水站,灌溉面積13.4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建村南河橋1座。
2000年12月本村劃歸徐家店鎮。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10公斤,總產13.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27公斤,總產30.3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17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23公斤,總產33萬公斤。
1983年,村民在原生產隊經營的蘋果園的基礎上,大力栽植蘋果,主要品種是國光,後逐年改換為紅富士等。
本村畜牧養殖業較發達。2002年,全村養菜牛150餘頭,奶牛8頭,羊200餘只;另有養雞場1個,養豬場3個。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49.1萬元,其中農業254.1萬元,林業2.4萬元,畜牧養殖業收入192.6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初期,全村有油坊1座,粉坊由建國前的1座發展到4座
。1984年以來,個體相繼開辦了油坊、粉坊、麵粉廠、飼料加工廠、掛麵廠、小食品廠、豆腐坊、糧店、修理店、理髮店、電氣焊部、小商店、飯店、加油站和石材加工等。
2000年,僅石材加工從業人員就達60人,收入40萬元左右。
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15人,總收入124.5萬元,其中工業93.5萬元,建築業31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25人,總收入170萬元,其中運輸業121萬元,商飲業36萬元,服務業1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36年,村成立初級國小,時有教師1名,學生不足20人。建國後,學生逐年增加,學校規模擴大。1980年,學校建起了新校舍,5個班級,5名教師,學生120多人。1998年,農村學校調整布局,村國小同中心國小合併。自恢復高考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糧食產量低,村民生活困苦。解放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年,村有各種運輸車輛68輛,機車31輛,電話85部,彩電129台。
村莊建設建國後,舊房翻新,新建房舍街道整齊,比解放前的村莊範圍擴大了一倍。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初期的8平方米,擴大到26平方米。
集體福利合作化以來,村國小的一切開支均由大隊負擔,4位民辦教師的工資及小學生的書本費等均由大隊支出。1969年以來,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對村民用藥治病給予補貼。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

1940年,中共地下黨員於冊在山西頭國小,發展教員車廷香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1年,劉仁賢、劉玉芝、劉國臣等入黨。同年7月,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擔架隊支前,組織民兵參加膠東子弟兵團,配合八路軍作戰。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人。2002年,有黨員24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劉文崇、劉國臣、劉連興、劉文凱、劉君太、劉國榮、劉仁東、劉起田、劉東太、劉忠財、劉文全、劉連太、劉春山、劉亮、劉昌利。2002年5月,劉春山復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7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振樂、劉君太、劉寶生、劉國榮、戰福雲、劉連興、劉東太、劉娥田、劉忠財、劉忠愛、劉丕生、劉春山、劉文全、劉保山、劉亮、劉文利、劉忠剛、劉昌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