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8日山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汾河、沁河、桑乾河源區保護的決定
- 頒布單位:山西省人大常委會
- 頒布時間:2006.09.28
- 實施時間:2006.09.28
為進一步加強汾河、沁河和桑乾河源區牗以下簡稱三河源區牘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特作如下決定:
一、充分認識汾河、沁河和桑乾河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河流經全省除陽泉之外的10個市、45個縣牗市、區牘,流域面積6.85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43.8%,三河現有有效灌溉面積達1126.86萬畝,約占全省的60%,隨著臨汾馬房溝提水工程和晉城市張峰水庫的建成使用,其灌溉面積和經濟效益還會明顯提高;三河流域內縣牗市、區牘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870多億元,約占全省GDP總量的70%。
二、解決三河源區生態日益惡化的問題關係重大。長期以來,我省有關各級人民政府和三河源區的廣大人民民眾為源區的保護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但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三河源區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不容樂觀。一是斷流天數呈增加趨勢。汾河、桑乾河近年來每年斷流時間在270天到320天之間。二是水量呈明顯減少趨勢。汾河、沁河、桑乾河十年平均減少量分別為多年平均水量的44.8%、48.9%和13.4%。三是水質污染呈加劇趨勢。據有關資料顯示,汾河超三類污染河段總長占參與評價河長的93%,桑乾河超三類污染河段總長占參與評價河長的47.1%,沁河嘉豐鎮以下河段的水質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四是三河源區的林草植被因開荒、採礦、砍伐林木等受到破壞,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能力逐年下降。因此,對三河源區實施保護,是改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需要,是實施“藍天碧水”工程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要求。
三、三河源區保護的基本要求。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保護優先,以保護促發展”的原則,以“增加水量,減少污染”為目標,科學劃定保護範圍,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移民,不斷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努力提高水源涵養力和水環境承載力,促進三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階段性要求:“十一·五”期末,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基本得到恢復,三河源區的各種非法採礦、毀林開荒、挖沙破壞生態資源等活動得到全面制止,水量繼續下降的局面得到抑制;2015年全面完成三河源區生態建設任務,水量恢復到正常平均水平;本世紀中葉水量基本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水質持續穩定在二級以上。
四、科學劃定三河源保護區。劃定三河源保護區是實施保護的基礎。要按照“增加水量,減少污染”總目標的要求,科學劃定保護區範圍。保護區範圍過大,保護措施難以落實,而且會給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加大難度;保護區範圍過小,既定的保護目標又難以實現。保護區根據需要可以劃為核心區和過渡區,並對兩種保護區作出要求不同的規定。三河源區中的過渡區、核心區面積大小由省人民政府責成相關部門按上述原則,在充分調研和勘察的基礎上劃定,鑒於桑乾河源區已很少有露頭水的實際,不僅要在管涔山源區劃定保護區,加快生態建設,而且要對朔城區的神頭泉源進行重點保護。省人民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深入三河源區,認真調查研究,在2006年底完成保護區劃定任務,並於2007年上半年編制完成《三河源區保護總體規劃》。
五、加快推進生態移民工程。三河源區林區,氣候寒冷,無霜期短,土地瘠薄,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加上交通閉塞,信息不靈,文化落後,人民民眾一直處於貧困狀態。保護三河源區的關鍵是涵養水源,增加水量;而良好的林草生態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根本措施。而要保護、恢復、發展林草,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把核心區居民遷出去。從有利於保護三河源區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脫貧達小康出發,必須結合扶貧開發,加快推進生態移民工程。省人民政府要組織發改委、扶貧辦和有關市、縣人民政府深入調查研究,制定生態移民規劃,並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實施,爭取在“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三河源區核心區的生態移民任務。
六、全面加強三河源區生態建設。要加大三河源保護區內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力度,不斷擴大森林面積,堅決打擊偷砍、濫伐、毀林開荒等違法行為,實行嚴格的封山育林和禁伐禁牧政策。省人民政府要組織農業、水利、林業等部門,對三河源保護區內的水土流失、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狀況進行詳查,並根據《三河源區保護總體規劃》,抓緊編制三河源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專項規劃。專項規劃要對水土流失、退耕還林、荒山造林、濕地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等統籌考慮,提出分年度實施計畫。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三河源保護區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和防護林建設任務,2015年基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務。
七、嚴禁各類破壞三河源區生態環境的活動。為了有效抑制三河源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狀況,須對破壞森林、水體、山體、動物、文物古蹟等行為,對炸山取石、挖沙取土、修建永久或臨時建築,以及在高山、亞高山草甸開荒、放牧、植樹和開墾和擠占湖泊、濕地等活動進行綜合治理。省人民政府要責成林業、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制定綜合治理方案,每年都要有計畫有重點地組織一到兩次專項治理活動。
八、加強三河源區環境保護力度。三河源區及具有飲用水功能的水源地及水庫庫區以外3公里的範圍內要嚴禁新建和擴大煤炭、焦炭、選礦、冶煉、造紙、化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已建成投產的要限期關閉。三河源區過渡區新建工業企業項目,必須依法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水資源論證,嚴格執行環保和水保“三同時”制度。要嚴禁向水體傾倒棄土、廢渣、有毒有害物質和垃圾等,嚴禁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或雖經處理但未達標就直接排放。要注意解決不科學使用農藥、化肥、助長劑等人工合成物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要加快三河源區過渡區污水、垃圾處理廠牗站牘的建設,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確保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正常運營。
九、依法適度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業。三河源區山清、水秀、洞奇、峰峻,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業一定要堅持貫徹《森林法》《環境保護法》《水法》及本決定等法律法規,依法開發利用。堅決制止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的行為。省人民政府要責成建設部門制定並嚴格執行風景名勝區規劃;責成旅遊、林業、水利等部門會同當地人民政府;制定三河源區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堅持保護與開發結合,把保護放在首位的原則,避免因旅遊開發的過渡、無序,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影響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十、不斷深化三河源區經濟結構調整。三河源區過渡區要不斷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堅決淘汰和關閉技術落後、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要結合當地優勢,著力發展服務業、林果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要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抓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不斷深化經濟結構調整是三河源區保護的戰略任務,三河源區各級人民政府一定要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切實改變經濟成長方式,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實現三河源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十一、逐步建立三河源區保護補償機制。長期以來,三河源區的地方人民政府和人民民眾為了流域內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努力。為了加強三河源區的保護,三河源區人民民眾要繼續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眼前與長遠、開發與保護的關係;做好各項保護工作。三河源區特別是其中的核心區是貧困地區,他們守著得天獨厚的資源,但對相當多的自然資源如森林、礦產等因顧全和服從大局而不能開發利用,還要履行“保護”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建立三河源區保護補償機制不但必要而且合理。省人民政府要結合“中部崛起”和“兩區開發”政策的實施,對三河源區在政策、資金、項目牗必須是符合本決定要求的項目牘和技術上傾斜,以幫助三河源區人民民眾早日脫貧致富和確保三河源區保護措施的真正落實。補償機制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組織建設、環保、水利、林業、國土資源、發改委、財政、扶貧、旅遊等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力爭2007年完成。補償資金專項用於三河源區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十二、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三河源區保護工作的領導。省人民政府和有關市、縣人民政府要成立由主管領導負責,建設、環保、水利、林業、國土資源、發改委、財政、扶貧、旅遊等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保護委員會,協調各相關部門研究解決保護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保證本決定各項保護措施的落實。省人民政府要定期聽取保護委員會關於三河源區保護工作的匯報,並對有關政策、措施和規劃做出相應的決議、決定。
十三、建立健全目標責任考核體系。省人民政府和相關市、縣人民政府對三河源區保護負總責,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要明確建設、環保、水利、林業、國土資源、發改委、財政、扶貧、旅遊等部門在保護工作中的責任,做到職責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一致,形成保護工作的合力;要按照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階段性要求和主要保護措施,科學地確定考核內容和考核辦法,建立科學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牷要把三河源區保護的目標責任納入省人民政府和有關市、縣人民政府任期目標責任和年度目標責任體系之中,保證落實。
十四、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本決定,對三河源區的保護構成破壞的企業和個人;對違反本決定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執法部門和有關責任人;對工作措施不力沒有完成任期或年度保護目標責任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對由於重視不夠,措施不力,保護不到位,沒有完成目標責任的市、縣人民政府及負責人都要進行責任追究,具體追究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十五、加強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省人大常委會和有關市、縣人大常委會要定期聽取和審議同級人民政府有關三河源區保護情況的工作報告,提出改進工作的意見,並對保護工作報告進行滿意度表決;每年都要組織對三河源區保護工作的執法檢查;組織全國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對三河源區保護工作進行視察。
十六、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新聞媒體要加強對三河源區保護工作的宣傳和監督。要宣傳三河源區保護工作中的成績和經驗,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
對三河源區實施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要求,事關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省人民政府和有關市、縣人民政府,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抓好各項保護措施的落實,為構建充滿活力、富裕文明、和諧穩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