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玳,字子梁,山西省代縣陽明堡鎮馬站村,1887年生,世代以農為本。1948年,解放軍圍困北平,周以私交同鄧寶珊、何思源等勸傅起義,為促進和平解放北平起了積極作用。
基本介紹
- 本名:周玳
- 字號:字子梁
- 出生地:山西省代縣陽明堡鎮馬站村
- 出生時間:1887年
代縣歷史名人周玳,代州商人,代縣地方戲曲文化,
代縣歷史名人周玳
周玳,字子梁,山西省代縣陽明堡鎮馬站村,1887年生,世代以農為本。1901年考入代州中學堂。1904年考入太原陸軍國小,1908年保送到北京清河鎮陸軍第一中學。1911年武昌起義後,周返回太原與八十六標標統閻錫山商義起義,閻讓他聯繫同志,相機行事。十月二十九日,山西新軍起義,周參加了攻打太原滿州城、巡撫署的戰鬥。起義成功後任隊連長。炮兵司令。解放後曾經任林業部專員,山西省政協委員。
[周玳官邸]位於古城東南街,總面積4000平方米,為閻錫山炮兵司令周玳官邸。分前後兩院,前院有過庭5間,東西配房各3間,南房5間。後院建藏書樓5間,東西配房各3間,均系磚木結構,磚雕精細,古樸典雅。西設花園一座,建有六角亭,建築工藝精巧。
年譜
1912年袁世凱令清河、保定一二期學生都回保定軍校復學,周返校入炮科。
1914年 畢業仍回太原,任炮兵連長。四年調任山西軍士教育團第一期教官,五年升為第二期炮兵隊長,六年軍事教育團停辦,調任炮兵營長。同年,閻錫山為討好段祺瑞,派第一混成旅入湘,協助湖南督軍傅良佐對護法運動,周率炮兵營亦往,全軍覆沒,返回太原,仍任炮兵營長。
1925年,在左權擊潰河南建國軍,以功升炮兵團長,十六年炮兵擴充為8個團,周升任炮兵司令。十七年任晉軍總參議,同年國民軍北伐勝利,閻錫山占據北京後,下今將炮兵擴編為七個旅。十二月參加南京編遣會議,被推選為第三集團軍編遣主任委員。
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等聯合倒蔣的中原混戰失敗後,閻逃往大連,山西軍政大權由張學良接管,張為籠絡山西將領,按蔣介石軍隊七旅編制給周玳炮兵發餉,由於蔣軍比晉軍編制大一倍多,軍餉剩餘很多,周大發橫財,便在晉祠、呼和浩特市、西安,代縣城、馬站村、繁峙縣城等地建公館、別野、宅院、商號數十處。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北上抗日,開赴山西路徑太原時已是深秋,戰士們仍穿著單衣,閻錫山拒絕發給服裝給養,周玳暗地發給周恩來率領的3500名戰士每人一套棉軍衣,一袋大米,同年十月周玳率領炮兵8個團參加忻口戰役,抗擊日軍侵略。
1938年日軍繼續南侵,閻錫山部隊撤退晉西,後過黃河到西宜川,憑藉黃河天險防禦日軍,次年周兼任河防總司令。
1940年,因閻與日軍秘密勾結,周殊不滿,便託病請假轉西安、重慶閒居、直至日軍投降後,方受閻邀請回晉
1946年任晉軍高級參議兼同蒲、正太護路總指揮。
1948年,解放軍圍困北平,周以私交同鄧寶珊、何思源等勸傅起義,為促進和平解放北平起了積極作用。
1952年9月,任林業部專員。
1956年任山西省政協委員。
1966年被紅衛兵遣送回陽明堡馬站村。
1971年,平反。
1972年2月15日病故。終年85歲。
本資料根據周玳之侄周九如(退休老師)提供,整理。
[周玳官邸]位於古城東南街,總面積4000平方米,為閻錫山炮兵司令周玳官邸。分前後兩院,前院有過庭5間,東西配房各3間,南房5間。後院建藏書樓5間,東西配房各3間,均系磚木結構,磚雕精細,古樸典雅。西設花園一座,建有六角亭,建築工藝精巧。
年譜
1912年袁世凱令清河、保定一二期學生都回保定軍校復學,周返校入炮科。
1914年 畢業仍回太原,任炮兵連長。四年調任山西軍士教育團第一期教官,五年升為第二期炮兵隊長,六年軍事教育團停辦,調任炮兵營長。同年,閻錫山為討好段祺瑞,派第一混成旅入湘,協助湖南督軍傅良佐對護法運動,周率炮兵營亦往,全軍覆沒,返回太原,仍任炮兵營長。
1925年,在左權擊潰河南建國軍,以功升炮兵團長,十六年炮兵擴充為8個團,周升任炮兵司令。十七年任晉軍總參議,同年國民軍北伐勝利,閻錫山占據北京後,下今將炮兵擴編為七個旅。十二月參加南京編遣會議,被推選為第三集團軍編遣主任委員。
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等聯合倒蔣的中原混戰失敗後,閻逃往大連,山西軍政大權由張學良接管,張為籠絡山西將領,按蔣介石軍隊七旅編制給周玳炮兵發餉,由於蔣軍比晉軍編制大一倍多,軍餉剩餘很多,周大發橫財,便在晉祠、呼和浩特市、西安,代縣城、馬站村、繁峙縣城等地建公館、別野、宅院、商號數十處。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北上抗日,開赴山西路徑太原時已是深秋,戰士們仍穿著單衣,閻錫山拒絕發給服裝給養,周玳暗地發給周恩來率領的3500名戰士每人一套棉軍衣,一袋大米,同年十月周玳率領炮兵8個團參加忻口戰役,抗擊日軍侵略。
1938年日軍繼續南侵,閻錫山部隊撤退晉西,後過黃河到西宜川,憑藉黃河天險防禦日軍,次年周兼任河防總司令。
1940年,因閻與日軍秘密勾結,周殊不滿,便託病請假轉西安、重慶閒居、直至日軍投降後,方受閻邀請回晉
1946年任晉軍高級參議兼同蒲、正太護路總指揮。
1948年,解放軍圍困北平,周以私交同鄧寶珊、何思源等勸傅起義,為促進和平解放北平起了積極作用。
1952年9月,任林業部專員。
1956年任山西省政協委員。
1966年被紅衛兵遣送回陽明堡馬站村。
1971年,平反。
1972年2月15日病故。終年85歲。
本資料根據周玳之侄周九如(退休老師)提供,整理。
代州商人
代州人善於經商理財,更以外出經商聞名。清末至民國間,張家口、歸化城(呼市)、包頭、多倫、庫倫(蒙古烏蘭巴托)、海拉爾、西安、蘭州、迪化(代州叫西印古城)、西寧、哈蜜、上海、蘇州、成都、太原、石家莊、北京、天津等十多個省市,二十多個大商埠,都有代州人經商的商號。因此就有“商埠經商多門路,財源如水流代州,東口至西口,喇嘛廟至包頭,西寧庫倫天津滬,走遍天下不發愁”的說法。代州人外出經商。以其傳統的勤勞誠實,講求信用,善於理財等特點,在各地商界,取得了地位和信譽。傳說有一天,一位南方客商率領的駱駝隊在大盛魁住了一宿,第二天因特殊原因,老闆將十幾馱貨物暫存在大盛魁就急匆匆地走了,一走就再無音信。半年之後,也不見有人來取貨。王廷相想:“這是些什麼貨呢?可別放壞了!”於是派人去庫房查看,一看真令人大吃一驚,原來都是白花花的銀元寶,內用棉布,外用牛皮包裹得嚴嚴實實。廷相便讓夥計們將元寶照舊包好,並在房庫四周加了防護鐵柵,門口拴上看家狗,增加了看護人,直到二年後南方巨商才來取貨,見十幾馱財寶分文未少,十分感激。為了答謝王廷相這位客商執意送給廷相本人三馱元寶。他推辭再三,但客商盛情難卻只好收下,但他沒有存入自己的帳戶,而是將一部分獻給有功人員,剩餘部分存入柜上的“財神帳”,用於商號的進一步發展。王廷相一生對貧困農民的捐贈、救助十分慷慨。對社會公共事業時常解囊相助,有一年清政府造通往俄羅斯的公路,他向政府捐獻白銀數萬兩,受到社會各界及政府的讚揚,被譽為“護國商人”。直到八十二歲告老還鄉,繼續做善事,損錢修建了王家祠堂和大廟。如陽明堡堡內賈淑平,在北京東華門、宣武門、西直門、西四牌樓,都設有商號,名日“天福樓”。專營香紙蠟燭;馬站村的高鳳梧,遠涉蘇州,專營綢緞:城內西北白家(白鐘琨家)祖輩幾代,在四川成都專營藥店;城內琉璃井街周子和在歸化城專設典當鋪;陽明堡王里道(劉永吉)在北京、歸化城開錢莊;城東關崔詔(崔俊奎的曾祖父)在歸化城經商,成為鄉耆(商會會長);東章的王廷相,晉北巨商王廷相,字良弼,生於清嘉慶十九年(1815年),卒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在歸綏市(今呼和浩特市)大盛魁商號任大掌柜近半個世紀,經商有萬,生財有道,使商號名聲大振,買賣日益興隆,將生意做遍大半箇中國,並與外蒙、俄羅斯等國家的許多城市通商,使大盛魁成為當時歸綏一帶的特大商號。在包頭著名的大商號大盛魁當掌柜,聞名於俄蒙。“日升廣”是在庫倫的名牌商號,代州城的“日升當”、“日升昌”、“日升永”都是王廷相的支號。 在內蒙經商的商人,大多活動在大青山前後,經張家、歸化城、包頭等城市,每年春季,以駱駝隊,運載綢緞、布匹、茶葉、生菸絲等蒙族日用商品,進入牧區,與牧民以物易物。秋末冬初,又將換取的牲畜、駝毛、絨毛等源源運載回內地,轉賣出售。這實際是代州通蒙古的絲綢之路;勾通漢民族與少數民族(蒙族)一種經濟往來的必由之路,也是漢文化和蒙文化的交融,起著無可估量的作用。 清時,代州城商業眾多,商號300餘戶,從業人員2000餘人。以鼓樓為中心,東西長達兩華里的大街兩廂,店鋪櫛比。南北大街,炭市街口、鐘樓巷、東關吊橋、西關香圪坨等街頭巷尾,都有許多大小店鋪。各地商旅雲集,代州城是晉北的商業中心。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奉行“利洋商而抑華商”的政策,昔日的晉北商業中心的代州城,商號僅存144戶。民國(1911年)以後,代州城商業的組織管理。商界按行業異同,自發立社分行。全城商業分五大社,二十行。五大社為:寶珠社(金銀首飾、珠寶兌換)、寶元社(典當)、寶豐社(糧食和食品加工)、寶錦社(錢行票莊)、雲錦社(錦貨綢緞)。二十行為:京貨行、山貨行、雜貨行、芝麻行、六成行、錢票行、典當行、珠寶行、靴鞋行、木器行、鐵器行、油漆行、古玩行、藥材行、食品行、成衣行、印染行、理髮行、繅紙行、糧食行。這些行業中,有些是手工業和金融業。當時是手工業產銷不分家.金融業主要是為發展商業而服務於貿易,所以當時統稱為商業。
五社的社長,由同行業商號推舉產生,每屆一年,名之日“送社”。社長職能是:①調解本社人事業務糾紛;②處理勞資關係;③攤派支出,分配官府差役、賦稅等。
這二十行中資本雄厚,勢頭最大的當推山貨行、六成行、錢票行、典當行、京貨行。市場金融由它們操持,尤以錢票行經濟人,每日匯聚財神廟(現城關衛生院)磋商議定銀價兌換比率,控制銀本,直接左右著市場物價的命脈。
代州城商業有它獨自的行規店矩。商號東家稱“財東”,為商號資本的擁有者,所投資金,委掌柜經營,三年期滿,結帳有餘,“財東”參加分紅,結賬虧損,由財東支墊。
商號職權分工,大掌柜總理全盤;二掌柜專管生意;三掌柜掌銀櫃。店員入店學徒,需要鋪保、上司各一家,期限三年。學徒期間,櫃方只供食宿。年終酌情給償錢,三年後,對於善經營者,給頂少許生意(一般生意為十厘)按厘股分紅,對表現一般,又擬留用者,經過商榷,議定薪資,稱做“吃勞金”,形同雇用。凡頂生意者,每年視營業情況,拿取應支,到三年結帳時,如商號盈,按股分紅,扣除應支;若虧,就從資本額中開銷,俗稱“吃財東”。對初頂生意的小掌柜及店員,都要求口穩、手穩,如播弄事非,饞吃懶做,尤其是吵嘴打架,偷摸舞弊者,輕則下降生意,直到開除;對於店員的留用或解僱,每年“破五”(正月初五)和中秋節,進行評定。逢此日期,掌柜循例放假,離店時,掌柜吩咐歸店,即表示留用,否則等於解僱。店員每日天亮開門營業。站櫃檯不準坐、靠、扒,不準嘻笑聊天,不準擅離職守。午後顧客稀少時要學珠算打算盤,寫仿練毛筆字。直到晚十二點,得到掌柜允許,才能休息睡覺。
商號的進貨採購和財務管理,錦貨行都派精幹店伙,分赴京津太原等地“當客”,即進行採購。較大商號,設專人常駐各大商埠,辦理業務,通報信息,觀察市場動態,進行市場預測。山貨行的貨物,部分由本地採購,大部分由太原、洪洞、趙城購進,藥材行的藥材除少數由本地收購外,大批由全國藥材集散地河北省安國縣購入。
商號財務管理:①顧客賒銷貨物,結帳時,“依漲不依落”。如貨價漲,按現行價格倒帳;貨價落,按購銷價格結算。欠帳一般在年關清理,當年不清者加10%;②商號結帳方法,每月一小結,年終一總結,三年一大結。大結後,根據盈利按股分紅;③商號付款以現金為主,但也有用過帳兌撥的辦法。代州商號代州商業財主及有聲望人士。
張俊(新高)、謝義(中解)、蘭世景(韓曲)、康庚(聶營)、劉季平(上瓦窯頭)、李世和(雁門關頂)、韓樵(芳昌)、崔詔(東關)、王廷相(東章)、劉永吉(王里道)、靳伸(西北街)、閻文熙(陽明堡堡內)、郝文(西北街)、劉秉義(西北街)等。
京貨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瑞生祥、吉慶祥、日升永、德聚昌、聚景隆、福興厚、榮升隆、萬興隆、錦全厚、興隆魁、順德昌、天合全、聚德明。
位於西大街的有:德生瑞、聚星恆、新合德、萬生德、德義隆、久多仁、萬盛明。
位於大南街的有:萬興永、崇泰永、和合義。
六成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盛魁、(東關吊橋)、復盛昌、聚盛勝、永達泉、德興泉、復和泉、興盛泉、德盛隆、永順泉、永興泉、福合泉、義盛泉
位於西大街的有:巨德泉、崇德泰、義成永(香圪坨)、北長順興(坡子街)
位於北大街的有:德興隆、廣盛魁。
山貨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恆山永、恆山久、榮義昌、自成魁、晉源勝、復泰成、聚德永、晉和永、恆山明、寶翠生、聚興隆、園德成、德恆玉、德盛永、德興瑞、振興德、(鐘樓巷)、萬順久。
位於西大街的有:同心原、天心厚。
珠寶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福厚永、張良護、慶興盛、德義永、福全心。
氈坊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義公(東關吊橋)、福安坊。
肉鋪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盛厚、郎肉鋪(半巷內)。
靴鞋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同順和、天順齋。
芝麻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榮和厚、同心隆、天興昌、興盛齋、慶合豐、廣興隆、福盛魁、富成齋。
位於西大街的有:恆興盛、聚新瑞。
藥材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恆壽堂、益壽堂、永和正、延壽堂。
錢票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興玉(東關吊橋)、永興昌。
位於西大街的有:裕興昌、玉興昌。
典當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日升當,
位於西大街的有:日升昌,
位於大南街的有:目升永。
水果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晉福永,
位於大南街的有:萬盛隆、恆興永。
故衣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雲記、福增厚。
粉房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寶豐泉、義盛泉。
皮革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義合。
位於西大街的有:同義德(香圪坨),
位於大南街的有:張大義。
飲食飯館:
位於東大街的有:復興園、三和園。
位於西大街的有:慶華春、德義園、燕春園。
書店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明善堂(鐘樓巷),
位於西大街的有:德元堂,
位於大南街的有:中華書局。
印染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三和泉、德義泉、元順泉、蔚慶泉、萬成勝。
位於西大街的有:同義泉,
木匠作坊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天順昌、天慶昌、慶源恆(鐘樓巷),
位於西大街的有:永昌鋪。
大車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廣成全(東關吊輯)、楊芝車鋪(炭市街),
位於北大街的有:義森恆。
成衣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義和、三合軒、喬裁縫。
銅匠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楊紅紅(貢元大門內)
位於西大街的有:魏銅匠。
繅紙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有德紙坊,
位於西大街的有:張家紙坊、李家紙坊(馮家街),
位於北大街的有:施家紙坊(北關)。
修表行:
位於西大街的有:王子材表行。
攝影照像:
位於西大街的有:王玉山像館、璽璞相館。
整容理髮行:
位於大南街的有:盧師傅(長治人)、王信鋪。
餳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義隆(東關吊橋)、簡和泉(倉街)。
鐵匠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侯農魁、大興店(東關)。
位於西大街的有:三家鋪。
位於北大街的有:於巧錘鐵鋪。
五社的社長,由同行業商號推舉產生,每屆一年,名之日“送社”。社長職能是:①調解本社人事業務糾紛;②處理勞資關係;③攤派支出,分配官府差役、賦稅等。
這二十行中資本雄厚,勢頭最大的當推山貨行、六成行、錢票行、典當行、京貨行。市場金融由它們操持,尤以錢票行經濟人,每日匯聚財神廟(現城關衛生院)磋商議定銀價兌換比率,控制銀本,直接左右著市場物價的命脈。
代州城商業有它獨自的行規店矩。商號東家稱“財東”,為商號資本的擁有者,所投資金,委掌柜經營,三年期滿,結帳有餘,“財東”參加分紅,結賬虧損,由財東支墊。
商號職權分工,大掌柜總理全盤;二掌柜專管生意;三掌柜掌銀櫃。店員入店學徒,需要鋪保、上司各一家,期限三年。學徒期間,櫃方只供食宿。年終酌情給償錢,三年後,對於善經營者,給頂少許生意(一般生意為十厘)按厘股分紅,對表現一般,又擬留用者,經過商榷,議定薪資,稱做“吃勞金”,形同雇用。凡頂生意者,每年視營業情況,拿取應支,到三年結帳時,如商號盈,按股分紅,扣除應支;若虧,就從資本額中開銷,俗稱“吃財東”。對初頂生意的小掌柜及店員,都要求口穩、手穩,如播弄事非,饞吃懶做,尤其是吵嘴打架,偷摸舞弊者,輕則下降生意,直到開除;對於店員的留用或解僱,每年“破五”(正月初五)和中秋節,進行評定。逢此日期,掌柜循例放假,離店時,掌柜吩咐歸店,即表示留用,否則等於解僱。店員每日天亮開門營業。站櫃檯不準坐、靠、扒,不準嘻笑聊天,不準擅離職守。午後顧客稀少時要學珠算打算盤,寫仿練毛筆字。直到晚十二點,得到掌柜允許,才能休息睡覺。
商號的進貨採購和財務管理,錦貨行都派精幹店伙,分赴京津太原等地“當客”,即進行採購。較大商號,設專人常駐各大商埠,辦理業務,通報信息,觀察市場動態,進行市場預測。山貨行的貨物,部分由本地採購,大部分由太原、洪洞、趙城購進,藥材行的藥材除少數由本地收購外,大批由全國藥材集散地河北省安國縣購入。
商號財務管理:①顧客賒銷貨物,結帳時,“依漲不依落”。如貨價漲,按現行價格倒帳;貨價落,按購銷價格結算。欠帳一般在年關清理,當年不清者加10%;②商號結帳方法,每月一小結,年終一總結,三年一大結。大結後,根據盈利按股分紅;③商號付款以現金為主,但也有用過帳兌撥的辦法。代州商號代州商業財主及有聲望人士。
張俊(新高)、謝義(中解)、蘭世景(韓曲)、康庚(聶營)、劉季平(上瓦窯頭)、李世和(雁門關頂)、韓樵(芳昌)、崔詔(東關)、王廷相(東章)、劉永吉(王里道)、靳伸(西北街)、閻文熙(陽明堡堡內)、郝文(西北街)、劉秉義(西北街)等。
京貨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瑞生祥、吉慶祥、日升永、德聚昌、聚景隆、福興厚、榮升隆、萬興隆、錦全厚、興隆魁、順德昌、天合全、聚德明。
位於西大街的有:德生瑞、聚星恆、新合德、萬生德、德義隆、久多仁、萬盛明。
位於大南街的有:萬興永、崇泰永、和合義。
六成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盛魁、(東關吊橋)、復盛昌、聚盛勝、永達泉、德興泉、復和泉、興盛泉、德盛隆、永順泉、永興泉、福合泉、義盛泉
位於西大街的有:巨德泉、崇德泰、義成永(香圪坨)、北長順興(坡子街)
位於北大街的有:德興隆、廣盛魁。
山貨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恆山永、恆山久、榮義昌、自成魁、晉源勝、復泰成、聚德永、晉和永、恆山明、寶翠生、聚興隆、園德成、德恆玉、德盛永、德興瑞、振興德、(鐘樓巷)、萬順久。
位於西大街的有:同心原、天心厚。
珠寶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福厚永、張良護、慶興盛、德義永、福全心。
氈坊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義公(東關吊橋)、福安坊。
肉鋪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盛厚、郎肉鋪(半巷內)。
靴鞋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同順和、天順齋。
芝麻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榮和厚、同心隆、天興昌、興盛齋、慶合豐、廣興隆、福盛魁、富成齋。
位於西大街的有:恆興盛、聚新瑞。
藥材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恆壽堂、益壽堂、永和正、延壽堂。
錢票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興玉(東關吊橋)、永興昌。
位於西大街的有:裕興昌、玉興昌。
典當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日升當,
位於西大街的有:日升昌,
位於大南街的有:目升永。
水果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晉福永,
位於大南街的有:萬盛隆、恆興永。
故衣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雲記、福增厚。
粉房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寶豐泉、義盛泉。
皮革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義合。
位於西大街的有:同義德(香圪坨),
位於大南街的有:張大義。
飲食飯館:
位於東大街的有:復興園、三和園。
位於西大街的有:慶華春、德義園、燕春園。
書店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明善堂(鐘樓巷),
位於西大街的有:德元堂,
位於大南街的有:中華書局。
印染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三和泉、德義泉、元順泉、蔚慶泉、萬成勝。
位於西大街的有:同義泉,
木匠作坊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天順昌、天慶昌、慶源恆(鐘樓巷),
位於西大街的有:永昌鋪。
大車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廣成全(東關吊輯)、楊芝車鋪(炭市街),
位於北大街的有:義森恆。
成衣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義和、三合軒、喬裁縫。
銅匠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楊紅紅(貢元大門內)
位於西大街的有:魏銅匠。
繅紙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有德紙坊,
位於西大街的有:張家紙坊、李家紙坊(馮家街),
位於北大街的有:施家紙坊(北關)。
修表行:
位於西大街的有:王子材表行。
攝影照像:
位於西大街的有:王玉山像館、璽璞相館。
整容理髮行:
位於大南街的有:盧師傅(長治人)、王信鋪。
餳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德義隆(東關吊橋)、簡和泉(倉街)。
鐵匠行:
位於東大街的有:侯農魁、大興店(東關)。
位於西大街的有:三家鋪。
位於北大街的有:於巧錘鐵鋪。
代縣地方戲曲文化
1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系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以及內蒙、河北的部分地區。大約形成於明代末期,到清代鹹豐,嘉慶年間,北路梆子已在朔州一帶盛行。
北路梆子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有“慢板”、“夾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滾白”、“介板”、“花腔”等。“亂彈”為路梆子的唱腔統稱。傳統的樂器有“梆胡”、“二弦”、“三弦”、“四弦”,通稱“四大件”。此外,還有“笙”、“管”、“笛”、“嗩吶”等。以上都屬於文場。武場樂器有:板鼓、馬鑼、鐃鈸、手鑼、梆子、戰鼓、堂鼓、碰鈴及小音鑼等。
傳統劇目主要有:《打金枝》、《算糧》、《金水橋》、《哭殿》、《斬黃袍》、《血手印》、《鍘美案》、《蝴蝶杯》、《斬十王》、《訪白袍》、《回龍閣》、《轅門斬子》、《九件衣》、《楊八姐遊春》、《畫龍點睛》等近200多個。
朔州一帶的北路梆子是由蒲劇藝人傳授的,受蒲州梆子的影響最深,在形成過程中又吸收了中路梆子、河北梆子的一些優秀唱腔,並直接結合當地的民歌小調,自成一體。其演唱特點是慷慨激昂,穩健粗獷,聲調高亢,很有力度,充分體現了當地勞動人民質樸、深厚、豪爽、大方的性格,頗具地方特色。目前,朔州境內無專業的北路梆子劇團,但常有忻州、大同一帶的北路梆子戲班來此演出,觀眾十分喜愛。
北路梆子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有“慢板”、“夾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滾白”、“介板”、“花腔”等。“亂彈”為路梆子的唱腔統稱。傳統的樂器有“梆胡”、“二弦”、“三弦”、“四弦”,通稱“四大件”。此外,還有“笙”、“管”、“笛”、“嗩吶”等。以上都屬於文場。武場樂器有:板鼓、馬鑼、鐃鈸、手鑼、梆子、戰鼓、堂鼓、碰鈴及小音鑼等。
傳統劇目主要有:《打金枝》、《算糧》、《金水橋》、《哭殿》、《斬黃袍》、《血手印》、《鍘美案》、《蝴蝶杯》、《斬十王》、《訪白袍》、《回龍閣》、《轅門斬子》、《九件衣》、《楊八姐遊春》、《畫龍點睛》等近200多個。
朔州一帶的北路梆子是由蒲劇藝人傳授的,受蒲州梆子的影響最深,在形成過程中又吸收了中路梆子、河北梆子的一些優秀唱腔,並直接結合當地的民歌小調,自成一體。其演唱特點是慷慨激昂,穩健粗獷,聲調高亢,很有力度,充分體現了當地勞動人民質樸、深厚、豪爽、大方的性格,頗具地方特色。目前,朔州境內無專業的北路梆子劇團,但常有忻州、大同一帶的北路梆子戲班來此演出,觀眾十分喜愛。
2秧歌
秧歌 原本是指流行於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之一,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多在節日裡表演。朔州秧歌可分為地秧歌和高蹺秧歌,其中地秧歌從表演形式上又有大場和小場之分。大場為集體歡舞,有各種複雜的隊形變換,以舞見長;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歌舞小戲,以民歌演唱為主,之後,地秧歌中大小場相互滲透,不斷融合壯大,逐漸形成一種比較完備的表演形式,成為今天的秧歌戲,可見,秧歌作為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正是這種地秧歌長期發展的結果。
據考證,秧歌作為一個劇種,大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到清代已廣為流行。朔縣大秧歌在省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據《朔州馬邑·趙氏家志》記載:“雍正六年,希富四十始有男,許願:周歲為送女娘娘唱願戲。時有秧歌戲為六月六淋生戲,於正日日場‘巧女翻舌’;終,將戲班請於奶奶廟唱‘祝願’、‘劉婆送子’、‘拾金’”。由此可見,朔縣秧歌的形成,至少在雍正年間,甚至在清初康嘉年間就有其雛形。
秧歌劇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也有一部分聯曲體唱腔的“訓調”和“紅板”。它的唱腔,板式齊備,能表現各種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板腔體有七種板式:頭性、二性、三性、急鴻崖、介板、滾白、倒板。聯曲體唱腔中的“訓調”又包括“平訓”,“苦訓”,“大悠板”、“二悠板”、“五音堂”、“苦相思”等,其節為4/4拍,一般多用於表現淒涼、哀苦之情緒;“紅板”則包括“苦紅板”、“慢紅板”、“緊紅板”,一般多用於表現抒情、思慮等人物情態。樂隊分文、武場。文場主要有笛、笙、板胡、三弦;武場有鼓板、梆子、二鑼、軟鑔、鐃鈸等。
秧歌劇取材於歷史小說、現實生活及野史筆記等,內容多反映民間故事、傳說和家庭生活瑣事。傳統劇目有:《泥窯》、《王小二趕腳》、《三復生》、《烏玉帶》、《三賢》、《蘆林相會》、《殺媳》、《火焰駒》、《二堂舍子》、《安安送米》等40多個。
朔州地區的秧歌劇團很多,除1956年成立的朔縣秧歌劇團(今朔城區大秧歌劇團)外,還有應縣的奮地秧歌班社、西路秧歌農村業餘劇團以及平魯縣內的窩窩會、向陽堡、聖佛崖等地的大秧歌業餘劇團等。這些秧歌藝術團體經常活動於朔州城鄉及大同、內蒙一帶,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朔州城區大秧歌劇團的《泥窯》,曾在1990年進京,在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作匯報演出,獲得較高的評價。
據考證,秧歌作為一個劇種,大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到清代已廣為流行。朔縣大秧歌在省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據《朔州馬邑·趙氏家志》記載:“雍正六年,希富四十始有男,許願:周歲為送女娘娘唱願戲。時有秧歌戲為六月六淋生戲,於正日日場‘巧女翻舌’;終,將戲班請於奶奶廟唱‘祝願’、‘劉婆送子’、‘拾金’”。由此可見,朔縣秧歌的形成,至少在雍正年間,甚至在清初康嘉年間就有其雛形。
秧歌劇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也有一部分聯曲體唱腔的“訓調”和“紅板”。它的唱腔,板式齊備,能表現各種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板腔體有七種板式:頭性、二性、三性、急鴻崖、介板、滾白、倒板。聯曲體唱腔中的“訓調”又包括“平訓”,“苦訓”,“大悠板”、“二悠板”、“五音堂”、“苦相思”等,其節為4/4拍,一般多用於表現淒涼、哀苦之情緒;“紅板”則包括“苦紅板”、“慢紅板”、“緊紅板”,一般多用於表現抒情、思慮等人物情態。樂隊分文、武場。文場主要有笛、笙、板胡、三弦;武場有鼓板、梆子、二鑼、軟鑔、鐃鈸等。
秧歌劇取材於歷史小說、現實生活及野史筆記等,內容多反映民間故事、傳說和家庭生活瑣事。傳統劇目有:《泥窯》、《王小二趕腳》、《三復生》、《烏玉帶》、《三賢》、《蘆林相會》、《殺媳》、《火焰駒》、《二堂舍子》、《安安送米》等40多個。
朔州地區的秧歌劇團很多,除1956年成立的朔縣秧歌劇團(今朔城區大秧歌劇團)外,還有應縣的奮地秧歌班社、西路秧歌農村業餘劇團以及平魯縣內的窩窩會、向陽堡、聖佛崖等地的大秧歌業餘劇團等。這些秧歌藝術團體經常活動於朔州城鄉及大同、內蒙一帶,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朔州城區大秧歌劇團的《泥窯》,曾在1990年進京,在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作匯報演出,獲得較高的評價。
3道情
道情藝術的歷史比較悠久,相傳起源於唐代,原本系宗教藝術,屬道教聲腔體系,初稱道歌,在內容上宣揚道家教義和離塵脫俗、行好向善的出世思想。南寧時有人始用漁鼓和簡板伴奏,演唱道情,因而湖廣一帶至今仍稱道情為“漁鼓”。到明、清兩代、道情廣為流傳,並同各地民間歌謠相結合,逐漸發展演變成多種戲曲流派,並搬上舞台,其演唱內容也由反映道家生活的道教故事,發展為演唱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及社會生活等劇目,題材逐漸擴大。
朔州境內的道情藝術屬“晉北道情”的一個分支,尤以右玉道情最具代表性。右玉現有兩個專業道情劇團,共有演職人員110多人,他們經常活躍在本縣城鄉村鎮,巡迴演出於山西、內蒙、河北等地的城市和農村,深受廣大民眾和文藝界人士的讚譽。
道情音樂比較豐富,據傳道情原有“七十二調”之多,委婉動聽,老幼皆喜,現在只能收集起十三種套曲九十六種曲調。道情的唱腔結構為“聯曲體”,有時也夾雜些“板腔體”的成分。它是利用諸宮調的某些曲子互相聯綴起來,組成有層次的大型唱段的,每種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搶、緊”六種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據需要來臨時組合的。其演唱清晰、明快、富有較強的節奏感。音樂伴奏中的“漁鼓”為道清特定樂器,武場同梆子劇大致相同。
傳統劇目有:《韓湘子出家》、《張良辭朝》、《經堂會母》、《劉全進瓜》、《牆頭記》、《曹莊殺狗》、《郭巨埋兒》、《王祥臥魚》、《莊周傳》、《老少換妻》等。
近年來右玉道情在上演傳統劇目的同時,又從梆子戲中移植了一些新的劇目,如《李逵搬母》、《櫃中緣》、《楊家將》等。
朔州境內的道情藝術屬“晉北道情”的一個分支,尤以右玉道情最具代表性。右玉現有兩個專業道情劇團,共有演職人員110多人,他們經常活躍在本縣城鄉村鎮,巡迴演出於山西、內蒙、河北等地的城市和農村,深受廣大民眾和文藝界人士的讚譽。
道情音樂比較豐富,據傳道情原有“七十二調”之多,委婉動聽,老幼皆喜,現在只能收集起十三種套曲九十六種曲調。道情的唱腔結構為“聯曲體”,有時也夾雜些“板腔體”的成分。它是利用諸宮調的某些曲子互相聯綴起來,組成有層次的大型唱段的,每種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搶、緊”六種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據需要來臨時組合的。其演唱清晰、明快、富有較強的節奏感。音樂伴奏中的“漁鼓”為道清特定樂器,武場同梆子劇大致相同。
傳統劇目有:《韓湘子出家》、《張良辭朝》、《經堂會母》、《劉全進瓜》、《牆頭記》、《曹莊殺狗》、《郭巨埋兒》、《王祥臥魚》、《莊周傳》、《老少換妻》等。
近年來右玉道情在上演傳統劇目的同時,又從梆子戲中移植了一些新的劇目,如《李逵搬母》、《櫃中緣》、《楊家將》等。
4耍孩子兒
耍孩子兒又名咳咳腔,是流行於朔州、懷仁、應縣、山陰一帶的地方戲。它源於桑乾河中游,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觀眾喜愛。
關於耍孩兒劇種的起源,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是:漢元帝時,昭君王嬙出塞和蕃,出了雁門關,眼前一片荒涼,倍感思念家鄉,因而哀慟欲絕,泣不成聲,直到嗓音嘶啞,還是哽咽不止。後人為了紀念昭君,模仿她的悲切哭聲,編成哀惋歌詞進行演唱,幾代輾轉流傳,遂成該劇。另一說是:唐明皇生下太子啼哭不休,集梨園子弟唱曲取樂,以逗太子止泣,所唱各曲均不奏效,唯唱此曲後,太子轉悲為喜,破啼一笑,唐明皇隨即命名此曲為“耍孩兒”。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據有人專門考證,該劇種真正起源於元代,與元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耍孩兒的唱腔結構屬於曲牌體,以“正曲”(即正板或慢板)為骨架,嵌入“喜鈸子”、“苦鈸子”、“倒三板”、“半鈸子”、“垛鈸子”、“梅花鈸子”和“串兒”等曲調,組成一整套唱腔,耍孩兒主體唱腔“正曲”(又名平曲子)有八句三段式的嚴格規範,且要求四、七句倒轍,第五句末一定平聲押韻。其唱腔特點是:發聲使用後嗓子,聽起來深厚、質樸;唱詞前帶襯字咳腔,便於把觀眾引入自己的音樂感受區域,給詞意的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下句的咳腔則不只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且在抒情上可補上句之不足;唱詞處理上常用重疊手法。
傳統音樂伴奏分文、武場。文場有大板胡、反弦板胡、笛、笙、二胡、三弦等,武場有大鑼、小鑼、鼓板、鐃鈸等。
耍孩兒的主要代表劇目有:《獅子洞》、《劉家莊分家》、《七人賢》、《千里送京娘》、《白馬關》、《三孝牌》、《金木魚》、《打佛堂》、《對聯珠》、《翠屏山》、《過街樓》、《還魂傳》、《繡鞋證》、《洪門寺》等。
關於耍孩兒劇種的起源,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是:漢元帝時,昭君王嬙出塞和蕃,出了雁門關,眼前一片荒涼,倍感思念家鄉,因而哀慟欲絕,泣不成聲,直到嗓音嘶啞,還是哽咽不止。後人為了紀念昭君,模仿她的悲切哭聲,編成哀惋歌詞進行演唱,幾代輾轉流傳,遂成該劇。另一說是:唐明皇生下太子啼哭不休,集梨園子弟唱曲取樂,以逗太子止泣,所唱各曲均不奏效,唯唱此曲後,太子轉悲為喜,破啼一笑,唐明皇隨即命名此曲為“耍孩兒”。傳說畢竟只是傳說,據有人專門考證,該劇種真正起源於元代,與元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耍孩兒的唱腔結構屬於曲牌體,以“正曲”(即正板或慢板)為骨架,嵌入“喜鈸子”、“苦鈸子”、“倒三板”、“半鈸子”、“垛鈸子”、“梅花鈸子”和“串兒”等曲調,組成一整套唱腔,耍孩兒主體唱腔“正曲”(又名平曲子)有八句三段式的嚴格規範,且要求四、七句倒轍,第五句末一定平聲押韻。其唱腔特點是:發聲使用後嗓子,聽起來深厚、質樸;唱詞前帶襯字咳腔,便於把觀眾引入自己的音樂感受區域,給詞意的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下句的咳腔則不只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且在抒情上可補上句之不足;唱詞處理上常用重疊手法。
傳統音樂伴奏分文、武場。文場有大板胡、反弦板胡、笛、笙、二胡、三弦等,武場有大鑼、小鑼、鼓板、鐃鈸等。
耍孩兒的主要代表劇目有:《獅子洞》、《劉家莊分家》、《七人賢》、《千里送京娘》、《白馬關》、《三孝牌》、《金木魚》、《打佛堂》、《對聯珠》、《翠屏山》、《過街樓》、《還魂傳》、《繡鞋證》、《洪門寺》等。
5繁峙秧歌
繁峙秧歌是地方戲曲劇種,它流傳於晉北地區,是由民歌和民間舞蹈發展起來的。
開始時在街頭和廣場活動,後來,由於傳統戲曲的影響,到清代才搬上舞台,形成獨具一格的地方戲曲劇種。解放以來,經過半個世紀的整頓、改造、創新和發展,培養和組織了一大批青年演員,從過去只演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逐步發展到能演出宮廷生活戲的水平。現在既演傳統戲,也演現代戲,還演新編歷史戲。近年來,曾多次參加省、區調演和會演。演出的《九件衣》、《安瓜》、等劇目還拍了電視,人們稱繁峙秧歌是滹沱河畔的一枝鮮花。
開始時在街頭和廣場活動,後來,由於傳統戲曲的影響,到清代才搬上舞台,形成獨具一格的地方戲曲劇種。解放以來,經過半個世紀的整頓、改造、創新和發展,培養和組織了一大批青年演員,從過去只演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逐步發展到能演出宮廷生活戲的水平。現在既演傳統戲,也演現代戲,還演新編歷史戲。近年來,曾多次參加省、區調演和會演。演出的《九件衣》、《安瓜》、等劇目還拍了電視,人們稱繁峙秧歌是滹沱河畔的一枝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