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普救寺

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境內的峨眉塬頭。這裡是我國歷史名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並稱為我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六大奇塔。
普救寺始建於何年,現已無從得知。但從古籍記載和出士文物考證推斷,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過,那時該寺的名稱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時,曾對該院大加修葺。五代時河東節度使叛亂,後漢皇帝高祖劉知遠派郭威領兵征討,久攻不克。郭威找院僧詢問對策。僧人說,只要發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當即折箭為誓,表示決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軍隊果然攻下州城,並遵守誓言,沒有殺戳一人。從此,西永清院便更名為普救寺。宋朝,對普救寺再次進行修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普救寺所在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寺院的殿堂僧舍、樓閣塔坊,全部毀圮。八年之後,即公元1563年,普救寺的建築包括鶯鶯塔,才得以重新修復。到了清朝,普救寺雖也得到修葺,但至清末,寺院已很破舊。1920年又遭受了一次大火,以後又受到侵華日軍的破壞,至1949年時,普救寺便只剩下鶯鶯塔、石獅、菩薩洞,其餘建築已不復存在了。1986年,政府撥出數百萬元,對普救寺進行修復。如今,鶯鶯塔四周,迴廊圍繞;峨眉塬上,殿堂錯落有致,僧舍鱗次櫛比,一座按原樣在原址修復的普救寺,又出現在三晉大地上了。
普救寺的建築由寺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寺院部分在前,園林部分在後。山門上懸掛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寺名橫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築,大致分布在三條軸線上。目前至後,西軸線上的建築有大鐘樓、塔院迴廊、鶯鶯塔、大雄寶殿;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閣;東軸線上有前門、僧舍、枯木堂、正法堂、齋堂、香積廚等。大雄寶殿內供著三尊石佛。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三點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復普救寺時在塔後三十三米處的地下出土的。從佛像的藝術風格看,這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據說,另外兩尊佛像出土時沒有頭,現今的佛像頭部是以後加上去的。
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當年,張生赴京趕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遊玩。碰巧,在寺內看見了扶送父親靈柩回鄉時滯留在寺內的崔鶯鶯。兩人一見鐘情。張生當年的讀書處西軒,就在大雄寶殿的西側。鶯鶯和她母親、侍女紅娘居住的黎花深院,就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在這裡有張生越牆會鶯鶯的跳牆處,也有張生上牆踩踏過的杏樹。
鶯鶯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大地震中也被毀掉了,現今我們看到的,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內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線形式,這些都說明鶯鶯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徵。
迴廊圍繞著的鶯鶯塔,是用磚砌築的。全塔十三層,高三十六點七六米。七層以上突然收縮,使整個塔顯得更為靈巧。塔內各層之間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層。但六、七層不能直接相通,必須從六層下到五層後才能上得去。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鶯鶯塔具有奇特的回聲效應。在塔的附近以石相擊,人們在一定位置便可聽到類似青蛙鳴叫的聲音。鶯鶯塔迴廊西側外有一個擊蛙台,這是擊石的最佳位置;台下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鳴亭,這裡是聽類似青蛙鳴叫回音的最好去處。
鶯鶯塔還具有收音機、竊聽器和擴大器的效能。在鶯鶯塔下,人們可以聽到從塔內傳來的二點五公里外蒲州鎮上的唱戲聲、鑼鼓聲,附近村鎮上的汽車聲、拖拉機聲,人們在家裡的說話聲、嬉笑聲,以及雞鳴狗叫聲。另外,塔下的鳥叫聲,通過鶯鶯塔的“擴音”之後,聲音變大,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普救寺的後面,是一組園林建築,假山、竹林、小橋、水池點綴其間,還有引人遐想的鶯鶯亭、拜月台,景色美麗,令人心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