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南部煤層氣地質

山西南部煤層氣地質

《山西南部煤層氣地質》是1998-03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ISBN:9787810406550
  • 頁數:151
  • 定價:28.00
  • 出版社: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03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
煤層氣是一種寶貴的非常規性天然氣資源,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予以高度重視。我國
作為煤炭資源大國,煤層氣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山西南部石炭―二疊系煤層,含氣量高、含氣
飽和度大,儲層物性和封蓋條件較好,被公認為是我國最具煤層氣勘探開發前景的地區之一,也
是國內煤層氣勘探開發活動最為集中和活躍的地區。有鑒於此,作者對山西南部煤層氣地
質進行了綜合研究,在煤層氣生成和保存的構造―古地熱場條件、煤層含氣性特徵、煤儲層和蓋
層的物性、煤層氣資源量的分布等方面取得了系統認識,並對控氣地質條件進行了探討。在此基
礎上,作者進一步對山西南部煤層氣勘探的有利區帶進行了優選。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地域性煤層氣地質系統研究的專著,在大量野外調查和室內實驗的基礎
上得出了較為可靠的認識,並在煤層氣地質理論上有所發展,對山西南部乃至華北地區的煤層
氣勘探開發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對從事煤層氣地質理論研究的科技人員也具有參考價值。

作品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煤層氣地質背景
第一節 地層與含煤地層
一 地層概述
二 含煤地層
岩漿活動史及岩漿岩分布
第二節 石炭―二疊系聚煤特徵
一 含煤岩系沉積環境概述
二 成煤環境與聚煤模式
三 岩相古地理特徵與聚煤作用
第三節 煤層與煤質
一 煤層
二 煤質
第四節 構造及其控煤作用
一 區域構造格架及其演化
二 山西南部地質構造
三 地質構造的控煤作用
第二章 區域構造應力場及其動力學
第一節 構造應力場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 中生代構造應力場特徵
一 中生代區域地殼運動及構造層劃分
二 中生代構造應力場的特徵
第三節 新構造和現代構造應力場特徵
一 新構造應力場特徵
二 現代構造應力場特徵
第四節 構造應力場有限元模擬
一 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早期構造應力場有限元模擬
二 新生代和現代構造應力場有限元模擬
第五節 構造應力場演化及其動力學分析
第三章 煤層氣生成的物質基礎
第一節 煤層有機質豐度
第二節 煤層有機質組成
第三節 煤層有機質成熟度
第四節 煤層原始有機質的恢復與生氣率
一 生氣率的概念
二 煤中原始有機質豐度的恢復
三 視煤氣發生率
四 有效階段生氣率
第四章 古地熱場特徵與煤的生烴演化
第一節 煤層埋藏歷史和煤層氣保存潛勢
一 煤層上覆地層原始厚度的恢復
二 煤層埋藏歷史和埋藏階段
三 煤層埋藏歷史地質模式與煤層氣保存潛勢
第二節 古地熱場特徵與煤化作用
一 區域古地熱場發展史
二 晚中生代古地熱場特徵
三 反演煤熱演化歷程的EASY%R。法數值模擬
四 晚中生代異常古地熱場形成機理
第三節 石炭―二疊系煤的生烴演化
一 各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烴特徵
二 二次生烴作用
三 生烴特徵與煤層氣富集
第五章 煤層氣的儲集和封蓋特徵
第一節 煤儲層物性分析
一 主煤層割理系統
二 煤儲層孔隙結構分布特徵
三 煤儲層滲透率
四 煤儲層吸附性
第二節 蓋層物性分析
一 主煤層頂板裂隙系統
二 主煤層頂板孔隙結構
三 主煤層頂板滲透率
第三節 煤儲層及其蓋層的幾何特徵
一 上主煤層及其蓋層的幾何特徵
二 下主煤層及其蓋層的幾何特徵
第四節 煤層氣的有利儲蓋類型
一 煤儲層的儲集性能及其類型
二 蓋層的封蓋性能及其類型
三 有利儲蓋類型的分布與組合
第六章 煤層含氣性分析與預測
第一節 推定區煤層含氣性分布
一 煤層含氣性區域分布
二 煤層含氣梯度與煤層氣風化帶深度
第二節 推斷區和預測區煤層含氣性分析
一 含氣性預測方法
二 沁水盆地深部預測區
三 沁水―翼城推斷―預測區
四 臨汾盆地預測區
第三節 煤層氣可采潛勢
一 可采潛勢評價方法
二 煤層氣解吸率
三 蘭氏參數、視儲層壓力和臨界解吸壓力
四 煤層氣採收率
第七章 山西南部煤層氣資源評價
第一節 煤層氣資源量計算方法
一 資源量計算流程
二 計算塊段、資源量類別和計算單元
三 資源量計算基本公式和參數的確定
第二節 煤層氣資源量分布
一 煤層氣資源量類別及其層域分布
二 煤層氣資源量地域分布
第三節 煤層氣資源勘探前景綜合評價
一 評價參數討論
二 綜合評價標準
三 煤層氣有利勘探區段優選
第八章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