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蠟梅(植物)

山蠟梅(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蠟梅(學名:Chimonanthus nitens Oliv.)是蠟梅科、山梅屬常綠灌木,高可達3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圓柱形,被微毛,後漸無毛。葉片紙質至近革質,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數為長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鈍至急尖,葉面略粗糙,有光澤,葉脈和葉柄上被短柔毛;葉脈在葉面扁平,在葉背凸起,網脈不明顯。花小,黃色或黃白色;花被片圓形、卵形、倒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花絲短,被短柔毛,花葯卵形,向內彎,比花絲長,果托壇狀,口部收縮,成熟時灰褐色,被短絨毛,內藏聚合瘦果。10月至翌年1月開花,4-7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雲南、貴州和陝西等省區。生於山地疏林中或石灰岩山地。

山蠟梅花黃色美麗,葉常綠,是良好的園林綠化植物。根可藥用,治跌打損傷、風濕、勞傷咳嗽、寒性胃痛、感冒頭痛、疔瘡毒瘡等。種子含油脂。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播種,扦插,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3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圓柱形,被微毛,後漸無毛。葉紙質至近革質,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數為長圓狀披針形,長2-13厘米,寬1.5-5.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鈍至急尖,葉面略粗糙,有光澤,基部有不明顯的腺毛,葉背無毛,或有時在葉緣、葉脈和葉柄上被短柔毛;葉脈在葉面扁平,在葉背凸起,網脈不明顯。
花小,直徑7-10毫米,黃色或黃白色;花被片圓形、卵形、倒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15毫米,寬2.5-10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雄蕊長2毫米,花絲短,被短柔毛,花葯卵形,向內彎,比花絲長,退化雄蕊長1.5毫米;心皮長2毫米,基部及花柱基部被疏硬毛。果托壇狀,長2-5厘米,直徑1-2.5厘米,口部收縮,成熟時灰褐色,被短絨毛,內藏聚合瘦果。花期10月至翌年1月,果期4-7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雲南、貴州和陝西等省區。生於山地疏林中或石灰岩山地。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採集:山蠟梅種子成熟期一般為6月下旬至7月中旬,果實變為黑褐色時成熟。果實為聚合瘦果,自然狀態下,種子成熟後,果托開口,種子自然散落,在野外難以收集。因此,準確把握種子採收時間,並採取適宜的種子處理方式,對提高種子發芽率至關重要。
播種:山蠟梅成熟種子採收後無後熟期,選擇土壤土質疏鬆、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做圃地,搭建蔭棚,透光度以50%為宜,翻耕,耙細,做成床寬100-120厘米,步道寬15-20厘米的苗床,整細、整平,開溝,均勻條播在溝里。

扦插

插穗來源:從植株基部採集適當部位作為扦插用穗條。
扦插床的準備:選擇透光度30-40%的陰濕林下作為扦插圃地,或條件相當、有遮蔽的普通苗圃地作扦插床,翻耕後做成床寬100-110厘米,步道寬30厘米的苗床,整細整平後,在床面上鋪一層厚2.0-2.5厘米的黃心土。同時準備與苗床長度和寬度相適應的農用薄膜,長180厘米、寬3厘米、兩頭楔形的竹片,多菌靈等滅菌劑。
穗條採集及扦插:剪取穗條,用適宜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種類和濃度處理穗條,將處理好的穗條按5×10厘米的株行距扦插到苗床上。插完後用噴霧灑水壺將配有1000倍液的多菌靈的水澆透床面,將竹片橫跨床面插好,每隔100厘米插一根,將農用薄膜展開覆蓋在成拱形的竹片上,四周用土將薄膜蓋嚴實,將整個床面封起來。

栽培技術

播種後管理。6-8月是山蠟梅生長旺盛期,期間每隔15-20天,噴施一次0.2%的尿素,促進植株地上部分生長。7月下旬至8月中旬高溫、乾旱天氣,適時澆水。
扦插後管理:待扦插的山蠟梅穗條基本生根。視氣溫、光照和天氣情況,將苗床兩頭或整個床面揭開進行煉苗,並視土壤濕潤情況適時補充水分,10-15天后,即可看出苗木扦插成活情況。保持土壤濕潤,並每隔10天噴施一次1000倍液的多菌靈。

主要價值

花黃色美麗,葉常綠,是良好的園林綠化植物。根可藥用,治跌打損傷、風濕、勞傷咳嗽、寒性胃痛、感冒頭痛、疔瘡毒瘡等。種子含油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