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蛭

山蛭

山蛭俗稱旱螞蟥,,蛭綱(Hirudinea)環節動物的1屬。山蛭常棲息於我國南方潮濕的山區草地或竹林里,是山林中有名的“吸血鬼”。又稱草蛭。蛭綱,水蛭科。體略呈長橢圓形,長約3 cm。常棲息在山林中,當人畜行經其旁時,就附著於脛股部,或鑽入皮內吮吸人畜血液,被螫之處易生瘡腫,如日本山蛭(H.japonica)。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蛭
  • 拉丁學名:Haemadipsa
  • 別稱:旱螞蟥,
  • :動物界
  • :蛭綱
  • 分布區域:滇西、西南部山林中
  • 領域:生命科學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與繁殖,種類,危害,

簡介

山蛭也叫旱螞蟥,在動物分類上,它和蚯蚓同屬環節動物。山蛭常棲息於我國南方潮濕的山區草地或竹林里,是山林中有名的“吸血鬼”。
山蛭身體分成27節,頭尾各有一個吸盤前吸盤的中央是口,口內有三個肉顎成“Y”形,每個肉顎的縱脊上有一列小齒。當人或動物在山林中行走時,山蛭就不知不覺地爬到腿上,乘機攔路打劫。它用兩個吸盤牢牢地吸著皮膚,再用口中的顎在皮膚上切開“Y”形的傷口,吸食血液。由於山蛭口裡能分泌抗凝血的物質,破壞了血液中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因此被山蛭咬過的傷口常血流不止。在醫院裡,醫生也常利用這一特性,用山蛭或其他螞蟥來治療病人的局部充血。
除此之外,還有生活在水裡的水螞蟥,如吸血的醫蛭和牛蛭,寄生於人畜呼吸道中的鼻蛭,危害魚類的魚蛭等等。雖然螞蟥都不是好傢夥,但水蛭卻能準確地預報天氣,因為它對水中缺氧十分敏感。在下雨前,氣壓低、濕度大,水中缺氧,水蛭呼吸十分困難,所以在水中焦躁不安,上下翻滾,預示暴風雨就要來臨。

形態特徵

體呈亞圓柱形,後端粗大,從後向頭端漸尖,口腔內有肌肉質顎,後吸盤有明顯的放射肋,肛門區有呈三葉狀耳狀突起。山蛭身體分成27節,頭尾各有一個吸盤。前吸盤的中央是口,口內有三個肉顎成“Y”形,每個肉顎的縱脊上有一列小齒。
山蛭圖片山蛭圖片

生活習性與繁殖

山蛭是陸地吸血的螞蟥,在中國主要的有日本山蛭(H.japonica)、天目山蛭(H.tianmushana)、海南山蛭(H.hainana)、鹽源山蛭(H.yanyuanensis)等。
日本山蛭體長25~36毫米,體寬2~3.5毫米,體色黃褐,有深綠色背縱紋3條,廣布於滇西、西南部,喜歡在草叢基部潛伏,如人畜走過,日本山蛭會用尺蠖式運動,迅速爬上人畜,在腳、小腿、頸等處吸血,在15~30分鐘內吸飽掉落而去,傷口流血要繼續1小時以上才停止,可因抓癢引起繼發炎症化膿。日本山蛭清晨與雨後極為活躍,中午前後及乾旱時較少活動,繁殖季節5~10月,6~8月數量最多。山蛭所產卵繭是圓的,繭壁分兩層,內層光滑,外層為蜂窩狀或海綿狀。

種類

森林山蛭(學名:Haemadipsa sylvestris)為山蛭科山蛭屬的動物。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緬甸、印度、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主要棲息於水附近或水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緬甸長林山。
海南山蛭(學名:Haemadipsa hainana)為山蛭科山蛭屬的動物。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海南等地,多見於山區的山溪旁、竹林及低洼地、隱藏在潮濕的石塊、腐木以及乾牛糞、草叢基部、土壤裂縫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

危害

在存在山蛭的山區,山蛭是人、畜的主要蟲害之一。
鹽邊縣內山蛭,主要生活在海拔1,550—3,650公尺的林區、牧場、人畜通道、耕地、溝坎的草叢枝葉上及泥團、石塊下部。當人畜經過時,它即由隱蔽處運動到暴露部位。一般蟲口密度1-17條/平米,最高密度123~155/平米,一顆草上常棲息著5—60條。人畜每行100公尺,將受到150-300條山蛭攻擊。
山蛭以吸吮人畜血液為生。它一年吸血1-3次,每次吸血為自身體重的3-15倍,最高達30倍。吸血時還分泌一種止痛劑,一種抗血凝劑,故人、畜被叮吮時既無疼痛感,又流血不止。山蛭離體後,人、畜傷口繼續流血40-330分鐘,隨之發生痛、癢。據調查,牛羊群在山蛭分布區放牧,平均每頭每天被叮吮2-30次。人、畜被叮吮後皮膚往往感染,奇癢,疼痛,爛,跟周或眼角被叮後可以雙眼失明,重者母畜流產,甚至出現全身敗血症或膿毒血症。在擇木龍彝族鄉一些嚴重地區因山蛭危害,性畜死亡率和繁殖率相近,性畜發展緩慢,是民眾生活貧困的原因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