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蒿,為蒿屬半灌木狀草本或為小灌木狀,莖多叢生;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兩性花;花果期7-10月。在中國分布較廣,喜生於中、低海拔地區。具有重要的經濟和藥用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蒿
- 學名:Artemisia brachyloba Franch.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屬:蒿屬 Artemisia
- 亞屬:蒿亞屬 Subgen. Artiemisia
- 組:艾蒿組 Sect. Abrotanum
- 種:山蒿
- 分布區域: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省及蒙古
- 系:山蒿系 Ser. Brachylobae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或為小灌木狀。主根粗大,木質,垂直,常扭曲,有纖維狀的根皮;根狀莖粗壯,木質,直徑可達3-5厘米,有營養枝。莖多數,叢生,高30-60厘米,稍纖細,自基部分枝;莖、枝幼時被短絨毛,後漸脫落。葉面綠色無毛,背面被白色絨毛,基生葉卵形或寬卵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花期凋謝;莖下部與中部葉寬卵形或卵形,長2-4厘米,寬1.5-2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3-4枚,裂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1.5厘米,再次羽狀全裂,每側具小裂片2-5枚,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長3-6(-8)毫米,寬0.3-1毫米,先端鈍,有小尖頭,邊反卷,葉柄長o.5-1.3厘米;上部葉羽狀全裂,裂片2-4枚;苞片葉3裂或不分裂,線形。
頭狀花序卵球形或卵狀鐘形,直徑2.5-3.5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略下傾,在分枝上密集或略稀疏,常排成短總狀花序或為穗狀花序,稀少單生於小枝的葉腋內,在莖上通常組成略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被灰白色短絨毛,邊緣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邊緣寬膜質至全膜質,背面毛少至無毛;雌花10-15朵,花冠狹管狀,背面有疏腺點,檐部具2-3(-4)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甚長,先端2叉,叉端尖銳;兩性花20-25朵,花冠管狀,背面有腺點,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或有短尖頭,花柱略比花冠管長,先端2叉,叉端斜叉開或略外彎,有時中央數朵花不孕育,花柱亦縮短。瘦果卵圓形。花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
地理分布
產於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寧夏及甘肅等省區;蒙古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北京郊區。
藥用價值
民間入藥,有清熱、消炎、祛濕、殺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