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學名 Macrocarpium officinale Sieb et Zucc Nakai (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屬山茱萸科落葉灌木或喬木,以果實(稱萸肉)入藥。具補益肝腎、澀精止汁之功能。分布在山西、陝西、山東、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茱萸炭疽病
- 外文名:Macrocarpium officinale Sieb et Zucc Nakai
- 藥用部分:果實
- 功能:具補益肝腎、澀精止汁之功能
症狀,病原,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症狀
又稱黑果病。有果炭疽和葉炭疽兩種類型。果炭疽以果實發病為主。幼果染病多從果頂侵入,病斑從果頂向下擴展,病斑黑色,邊緣紅褐色,嚴重時病斑擴展到全果,變黑乾縮,一般不脫落。成果染病初在綠色成果上生棕紅色小點,後擴展成圓形至橢圓形黑色凹陷斑,病部邊緣紅褐色,四周現紅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黑色小粒點及桔紅色孢子團。病斑融合,致全果發黑。
果實染病後,病菌沿果柄擴展到果苔,果苔染病後,病菌又從果苔擴展到果枝的韌皮部,造成枝條幹枯而死。葉炭疽病主要侵染葉片,初在葉面上產生紅褐色小點,後擴展成褐色圓形病斑,大小l一4mm,病斑邊緣紅褐色,四周具黃色暈圈。嚴重的一張葉片上有十多個到數十個病斑,後期病斑穿孔,病斑多時融合成片致葉片於枯。果炭疽也侵染葉片,大小1—2mm,發病輕,別於葉炭疽。
病原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稱膠孢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長在寄主表皮下,大小193—207μm。分生孢子梗棒狀,無色,大小10—20×2.5—3(μm)。分生孢子長圓形,單胞無色,內含油球1—2個,大小8—13×4.5—5(μm)。
引起果炭疽的分生孢子盤剛毛少,人工誘發產生的有性態為G10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稱圍小叢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盤剛毛多,人工誘發末產生有性世代,人工接種及田間自然發病僅侵染葉片。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茵絲和分生孢子盤在病果、病果苔、病枝、病葉等病殘組織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葉炭疽4月下旬能見到病葉,果炭疽5月上旬出現病果。病部又產生出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傳播進行再侵染。5—6月葉炭疽進入發病盛期,6—8月果炭疽進入發病盛期。在田間越冬菌源多,4—5月雨日多,降雨量大發病早且重。管理粗放藥田及樹齡老、生長衰弱的發病重。
(1)果實採收後於深秋冬初及時剪掉病枝、病果,清潔田園,病殘體集中燒毀,以減少菌源。(2)加強田間管理,促其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3)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1:2:200倍式波爾多液。隔10天左右1次,共防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