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起源歷史,原植物來源,植物形態,生境,分布,山苦茶扦插繁殖技術,材料,方法,結果與分析,結論,山苦茶的當前套用情況,山苦茶的民間套用,山苦茶的採收加工處理,商品形式,化學成分研究,有機酸類,揮髮油,苯丙素類及其苷,菇類及其苷,胺基酸,無機元素,其他,現代藥理作用,利膽,鎮痛,抗氧化及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菌,模式標本,用途,說明,
起源歷史
山苦茶為什麼在民間叫鶴鴿茶,關於此的傳說有兩個。一 是據說古代長有山苦茶地方的老百姓,只是上山時順便采山苦茶葉回來泡茶喝。 後來,相傳萬寧有一家民養有一隻心愛的山鶴鴿鳥,這隻鳥生了病,該農民上東山嶺採摘山苦茶泡熱水給鶴鴿鳥喝,幾天后該鳥不但病癒,且活了很久,於是人們從此認識了此茶有保健功用,並取名為“ 鶴鴿茶”。 還有種說法是相傳古時東山嶺上鶴鴿鳥很多,嶺下有一個人常常上嶺捕捉鶴鴿鳥。 有一次,捕鳥人發現大鶴鴿鳥用一種樹葉子治好了一隻幾天前奄奄一息的小鶴鴿鳥。 捕鳥人家裡 小孩子正好有病,於是,他摘回這種葉子煮湯給自己孩子喝,幾天后孩子的病好 了。 捕鳥人用樹葉子給兒子治病的事不久便傳開了,村里人也學著捕鳥人用樹葉子治病,那種樹便被村人稱為鶴鴿樹。 後來,人們把鶴鴿樹葉子當茶喝,鶴鴿茶便被叫開了。不管山苦茶的傳說是否屬實,不管是誰最早發現了山苦茶,山苦茶是海南人民適應與利用 當地 自然環境的經驗總結。 海南四季如夏的氣候條件,使得人民必須避免高鹽、 高油、 高醬的燥熱類食品,或選擇能夠去油解燥的保健佳品,海南山區野生的山苦茶便漸漸為當地人民認識並傳承。也許因為山苦茶分布的地域範圍限制,筆者在我國歷代藥學著作中未查見。民國 《感恩縣誌》:“鶴鴿茶,生黎母山中。五月采之,蒸熟曬乾,芳馥異常,可消食”。我國現代著名戲劇家和詩人田漢先生 1962 年在暢遊萬寧東山嶺之後留下的一首膾炙人 口的詩篇“ 瓊州多勝地,此嶺獨巋然;羊肥愛芝草,茶好伴名泉。一詩句中的“ 好茶” 說的就是山苦茶。 有文獻考證 山苦茶為 《生草藥性備要》 和《本草求原》 中所記載“ 鶴鴿茶”,為誤考。《生草藥性備要 》 圖將“ 鶴鴿茶” 歸在山草部:“ 鶴鴿茶,味甘,香,性溫。 散熱毒,止咳嗽,理痰火。治蛇咬傷,又名蛇總管。 小葉的祛風,治咳嗽膨脹,小兒五瘡。 其根,止牙痛。又名金不換,又名紫背金牛”。這裡的“ 鶴鴿茶” 應為遠志科的草本植物華南遠志 ,稱大金不換;“ 小葉的” 為遠志科的草本小花遠志,稱小金不換。《本草求原》:“ 鶴鴿茶,即紫背金牛,金不換”。
原植物來源
山苦茶名稱又名鷓鴣茶、禾姑茶、毛茶,分布在海南島、中印半島和蘇門答臘島。在我國僅分布在海南島以及廣東南部少數幾個縣市。過去有一說法,認為山苦茶只生長於萬寧東山嶺,故民間有“東山嶺鷓鴣茶”之稱。實際上,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多見於沿海山丘,以文昌銅鼓嶺和萬寧東山嶺出產的最為有名。山苦茶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 野桐屬 Mallotus 植 物 山 苦 茶 Mallotusfuretianus( Bail) Muell-Arg. 的乾燥葉。關於山苦茶的拉丁學名,陳煥鏞先生( 1956) 在 其 所 主 編 的《海南植物志》( 第二卷) 中認定為 Mallotusfuretianus ( Bail ) Muell-Arg.;但在吳德鄰先生( 1994) 所主編的《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以及吳德鄰先生( 2003) 所主編的 《廣東植物志》( 第 五 卷) 中,其學名則已修訂為 Mallotusoblongifolius( Miq. ) Muell. Arg. 目前,在與山苦茶相關的已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中,這兩種學名均有使用,但以採用 Mallotus furetianus( Bail) Muell-Arg.這一學名的為多。因山苦茶在海南( 乃至全國各地)民間通常都稱之為 “鷓鴣茶”,而 “山苦茶”卻鮮為人知。筆者認為,應該以採用吳德鄰先生修訂後的學名 Mallotus oblongifolius( Miq. ) Muell. Arg. 比較合適。但為了保持文獻上的一致,這裡暫時採用山苦茶的學名 Mallotus furetianus( Bail) Muell-Arg. 。
植物形態
植物體乾後有零陵香味;小枝被星狀短柔毛或變無毛,具顆粒狀腺體。
葉;互生或有時近對生,長圓狀倒卵形,長5-15厘米,寬2-6厘米,頂端急尖或尾狀漸尖,下部漸狹,其部圓形或微心形,全緣或上部邊緣微波狀,上面無毛,下面中脈被星狀毛或柔毛,側脈腋有簇生柔毛,散生橙色顆粒狀腺體;羽狀脈,側脈8-10對;基部有褐色斑狀腺體4-6個;葉柄長0.5-3.5厘米;托葉卵狀披針形,被星狀毛,早落。
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總狀,頂生,長4-12厘米,苞片卵狀披針形,長2-3毫米,雄花(1-) 2-5朵簇生於苞腋,花梗長約3毫米;雄花:花蕾卵形,長約1.5毫米,花萼裂片3枚,闊卵形,不等大,長約1.5毫米,無毛;雄蕊25-45枚,藥隔寬。雌花序總狀,頂生,長7-10厘米,苞片鑽形,長約2毫米,被毛,花梗長約2.5毫米;雌花:花萼佛焰苞狀,長約4.5毫米,一側開裂,頂端3齒裂,外面被星狀毛和疏生黃色顆粒狀腺體;子房球形,密生軟刺和微柔毛,花柱中部以下合生,柱頭長4-5毫米,密生羽毛狀突起。
果: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4厘米,具3個分果爿,具3縱槽,被微柔毛和橙黃色顆粒狀腺體,疏生稍彎的軟刺;種子球形,直徑約5毫米,具斑紋。
生境
生於海拔200-1 000米山坡灌叢或山谷疏林中或林緣。
分布
山苦茶,又名鶴鴿茶、 禾姑茶、 毛茶。 山苦茶分布在海南島、 中印半島和蘇門答臘島。 在我國僅分布在海南島以及廣東南部少數幾個縣市。 過去有一說法,認為山苦茶只 生長於萬寧東山嶺,故民間有“ 東山嶺鶴鴿茶” 之稱。 實際上,山苦茶在海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多見於沿海山丘,以文昌銅鼓嶺和萬寧東 山嶺出產的最為有名。山苦茶不僅是我國海南人民長期飲用的一種別樣茶,且在利膽方面具有顯著活性。
山苦茶扦插繁殖技術
材料
山苦茶插穗采自五指山野外 1~2 年生的硬枝。扦插前將枝條先端去掉, 將枝條剪成帶有 2~3 個腋芽節段, 長度約為 10 cm; 枝條上端離芽節 1 cm處剪成平口, 下端離芽節 0.3~0.5 cm 處剪成斜口。扦插基質選用河沙, 插前先用 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河沙進行噴灑消毒。 所用生理處理的實驗藥劑為根旺(2%萘乙·吲丁可溶性粉劑)、 吲哚-3-丁酸(IBA)和萘乙酸(NAA)。
方法
1、生長調節劑種類及濃度對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響
扦插生根實驗在五指山市瓊州學院西校區的植物基地育苗蔭棚內進行。 以 1~2 年 生的硬枝製作插穗, 用不同濃度(100、 400、 800 mg/L)的根旺、 IBA、 NAA、 IAA浸泡插穗基部, 時間均為0.5 h,以 清 水 為 對 照(CK)。 分 別 於 2009 年 3 月 30 日、2009 年 7 月 15 日扦插。
2、處理時間對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響
以 1~2 年 生 的 硬 枝 制 作 插 穗, 用 濃 度 為 800 mg/L IBA浸泡插穗基部, 時間分別為 0.5、 2、 8 h 。 分別於2010 年 3 月 30 日、 2010 年 5 月 10 日扦插。
3、插穗不同粗度對扦插生根的影響 將插穗
按其直徑的 0.2~0.4、 0.45~0.7、 0.75~1.0 cm 分為 3類, 分 別 在 濃 度 為 100、 400、 800 mg/L 的 根 旺、IBA、 NAA、 IAA 中浸泡基部, 處理時間均為 0.5 h。分 別 於 2010 年 3 月 30 日、 2010 年 7 月 15 日 扦插。 採用單因素完全隨機排列, 每個處理 10 根插穗, 3 次重複。
4、扦插後每天根據天氣情況適時適量澆水, 晴天每天定時澆水 2 次(上、 下午各1 次), 陰雨天少澆或不澆。 插床濕度保持在 85%以上。
5、實驗數據記錄與分析
30 d 後統計各處理插條的生根數、 根長, 計算生根率、 平均生根數、平均根長。 用 SAS V9 統計軟體進行數據處理。
結果與分析
1、不同生長調節劑種類及濃度對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響
不同生長調節劑種類及濃度處理對山苦茶插條的生根率、 生根數及新根平均長的影響。 其中, 不同生長調節物質類型對插穗生根率的影響差異顯著。 通過多重比較可看出, 3 種生長調節劑根旺、 IBA、 NAA 的生根率與 IAA 及對照組間差異顯著。 其中根旺的平均生根率最高, 為 53.33%。 從生長調節劑濃度的多重比較來看, IBA 的 3 種濃度處理的生根率差異不顯著, 隨濃度的升高, 生根率呈上升的趨勢, 本試驗中 800 mg/L 處理的生根率最高達60%,800 mg/L IBA 處 理 比 100 mg/L處理的生根 率提高了 13.33%。 在根旺處理組中,隨濃度的 升高,生根率呈先上 升後下降的變化趨勢。 其中濃度為 400 mg/L 處理的生根率最高, 為56.67%,與 100 mg/L 和 800 mg/L 處理差異不顯著; 800 mg/L IBA 和 400 mg/L 根旺的生根率差異不顯著, 兩種處理的生根率相差 3.33%。在 IAA 處理組中, 3 種濃 度的 IAA 對插 穗生根率的影響差異不顯著, 最高的生根率只有 30%。從對根長的影響角度看, 不同生長調節劑及濃度對插穗不定根的平均根長影響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 從表 1 中可看出, 對照組的平均根長最長, 達到 2.48 cm, 依次為對照組>根旺>IBA>NAA>IAA。
從對生根量的影響角度看, 不同生長調節劑種類對插穗不定根數量差異顯著; 通過多重比較表明, IBA 類生長調節劑的生根量最大, 平均 8 條,依次為 IBA>NAA>根旺>IAA。 從生長調節 劑濃度的多重比較可看出, 800 mg/L IBA 處理的 生根量最大, 為 13 條。 與 IBA 其它處理組的差異顯著。4 種生長調節劑處理的生根量與對照組的差異顯著, 其中 800 mg/L IBA 處理比對照組處理生根條數增加了11 條, 差異顯著。綜合以上分析, 800 mg/L IBA 對 山 苦 茶 扦 插生根的效果最好, 其 次為 400 mg/L 根旺。 IAA 扦插生根的效果最差,最高的生根率只有30%, 平均生根數 3 條。
2、生長調節劑處理時間對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響
不同處理時間對山苦茶插穗生根的影響不同, 3 種處理時間對山苦茶插穗生根率的影響差異顯著。 0.5 h 處理的效果最好, 生根率達到最高, 為 60%。 從生根數的多重比較看出,0.5 h 處理的生根數最大,為13 條; 與 2、8 h 處理差異顯著。
3、插穗不同粗度對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響
不同粗度的插穗對山苦茶扦插生根的影響有顯著性差異。 從多重比較可看出, 直徑 0.45~0.7 cm 的插穗的生根率最高, 為 60%, 比其它兩組的生根率分別提高了 42.33%和 44%, 差異顯著。 從生根數來看, 直徑 0.45~0.7 cm 的插穗的生根數最大, 平均 8 條; 比直徑為 0.75~1.0 cm插穗的平均生根數多了 2 條, 差異顯著。 由 此可見, 直徑為 0.45~0.7 cm 的中等粗度的插穗扦插效果相對較好。
結論
以五指山野生的 1~2 年生、 直徑為 0.45~0.7 cm的山苦 茶木質化枝 條為扦插材料, 利 用 800 mg/LIBA 或 400 mg/L 根旺處理插條 0.5 h, 扦插基質為河沙, 可以獲得很好的生根效果。 本方法可用於規模化繁殖野生山苦茶。
山苦茶的當前套用情況
山苦茶的民間套用
山苦茶植物體帶有零陵香( 蕙草、薰草,因其在 零陵多產,故俗稱零陵香,氣味芳香,為我國古代著名香料) 的味道,海南居民習慣用山苦茶的葉子來泡茶,以解油膩、助消化、消暑熱、防感冒、健脾養胃還能用來防腐。萬寧市牛漏、長豐等地村民還有利用山苦茶配製涼茶飲用的習慣。在萬寧牛漏等地有這樣一個風俗: 每年農曆五月初,村民們都會自發進山採集山苦茶和其他幾種植物的葉片製作涼茶。據說,每年的五月初一到初五採集的山苦茶質量最好。因此,這種以山苦茶作為主料配製而成的涼茶在當地民眾中稱之為 “五月茶”。在海南端午節吃粽子時,因海南的粽子是肉粽,油膩大,加上糯米多吃不好消化,所以,海南人吃粽子後,都要喝山苦茶解油膩,幫助消化。另外海南天氣熱,農曆五月遊山玩水的人,擋不住熱氣的侵襲,喜歡喝山苦茶解渴消暑。所以,山苦茶又稱端午茶、五月茶。山苦茶還是海南人防病治病的良品。海南人常用鷓鴣茶防治感冒與中暑。喝了一輩子山苦茶的海南人,喝茶時把它當茶,喝 藥 時 又 把 它 當藥。海南的四大名菜之首———東山羊和鷓鴣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東山羊毫無腥膻,鮮美可口,一般認為是食東山鷓鴣茶嫩葉的緣故。在萬寧市一帶幾乎所有的羊餐館,以及陵水、三亞、定安等縣的各類餐館,大都有用鷓鴣茶招待顧客的習俗。在這些地方的民間,鷓鴣茶更是家庭常備的亦茶亦藥的保健飲品,或自己飲用,或招待客人。如今,這些風俗已構成了海南地方茶的一大文化特色。遠在外省的海南風味餐廳,也將山苦茶作為特色予以推薦。
山苦茶的採收加工處理
山苦茶葉采老不採嫩,農曆 4 月底至 5 月初是採摘山苦茶的最佳時間。 在海南民間山苦茶的傳統製作方法頗為簡單:從 山上將山苦茶葉片帶枝條一併採回,然後逐片摘下葉片,並捲成直徑約為 4一 scln 的球狀“ 茶葉團”
,再用椰子樹的葉片撕成細長條帶紮緊,然後又將 15 一20 團這樣的山苦茶葉片球狀“ 茶葉團” 串成念珠狀的一 串,曬乾後或風乾後即成產品。 它沒有經過炒茶等傳統工藝,因此泡出來的茶水清香中夾著一種植物特有的味道
,甘冽爽 口,並有好聞的藥香。 一個茶葉團就能沖泡數次,甚至一整天,泡完之後仍有淡淡的藥香味。
,再用椰子樹的葉片撕成細長條帶紮緊,然後又將 15 一20 團這樣的山苦茶葉片球狀“ 茶葉團” 串成念珠狀的一 串,曬乾後或風乾後即成產品。 它沒有經過炒茶等傳統工藝,因此泡出來的茶水清香中夾著一種植物特有的味道
,甘冽爽 口,並有好聞的藥香。 一個茶葉團就能沖泡數次,甚至一整天,泡完之後仍有淡淡的藥香味。
商品形式
海南山苦茶傳統產 品以往常見 于海口市各農貿市場 以及各縣市農貿市場或農村集市,通常是成串出售,也 有直接曬乾的葉片散裝的,約 30一70 元/500g 不等;有正規廠家出產,用牛紙簡易包裝的,約 180一20 元/500g
;還有與益智配伍粉碎後製成“ 益智鶴鴿茶” 的袋泡茶,約 200 元/500g;通過電子商務有見將葉片精緻盒裝 的
, 約 1500一25 0 元/500g。也有將山苦茶按一定配方製作成瓶裝飲料出售的。
;還有與益智配伍粉碎後製成“ 益智鶴鴿茶” 的袋泡茶,約 200 元/500g;通過電子商務有見將葉片精緻盒裝 的
, 約 1500一25 0 元/500g。也有將山苦茶按一定配方製作成瓶裝飲料出售的。
化學成分研究
有機酸類
以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山苦茶中沒食子酸含量在.2·66% ~2·76 % 範圍內,平均含量為2·71% 。 山苦茶葉低極性油狀成分中酸類含 1063 %,以棕桐酸含量最高,達.7·94 %,其中具有藥理活性的亞油酸含量為.2 69 %。
揮髮油
採用氣相色譜一質譜聯用儀 ( C G一s ) 分離和鑑定了山苦茶中 50 種成分,相對含量在 5%以上的成分為十六碳酸 ( 20·78 % )、(z,z)一9,12一 十八碳二烯酸 ( 7·69% )、y一欖香烯 (6·40 % )、葉綠醇 ( 5·66% )。
苯丙素類及其苷
從山苦茶葉中分離出三個苯丙素類化合物:(+)一南燭樹脂醇a3一O一a一L一毗喃 鼠李糖昔、(+)-異落葉松樹脂酚一’9一 毗喃鼠李糖昔、3,4, 8, 9,10一五輕基一 二苯並b[, 司毗喃一6一酮 。
菇類及其苷
從山苦茶葉中分離 出三個菇類化合物:木栓酮、 木栓醇、(6 ,S gR卜6一輕基一3一 酮一a一紫 羅蘭醇一9一
O一p一D一 葡萄糖。
O一p一D一 葡萄糖。
胺基酸
對海南山苦茶葉中游離氛基酸進行了測定。 結果表明,其含量總游離胺基酸為0 2%,人體必需胺基酸占總游離氨基峻為 18·7%,脯氨酸含量特高,占總游離胺基酸達 57%。
無機元素
用美國 P E 公 司 P 40 0 等離子發射光譜儀逐一測出山苦茶中 Ca、M g、P、Al、Mn、Fe、Zn、Cu、Sr 含量,結果顯示山苦茶中富有含鈣、 鋅、鋅等無機元素。
其他
採用 G C一M S 對海南從山苦茶葉乙醇浸膏的石油醚部分的油狀物進行研究,共分離得到 27個峰,鑑定了其 中 20 種化合物,海南山苦茶低極性油狀物的化學成分主要為脂肪酸酷類,占總含量 34·9 1%,其中主要有十八酸丁酷 (7·70% )、亞油酸 乙酷 (6 .4 5% )、 棕擱酸 1,1一二 亞 甲基酷 ( 5·84% )。 烷烴類為 13·93%,其中 2,6,6一 三甲基一 二環庚烷占6.73% .haLI 苦茶葉中分離得到 p一 谷幽醇、3一 輕基一4, 5 (R )一 二 甲基一2(5H)一 吠喃酮和 (Z)一3一 己烯醇一p一D一 葡萄糖普。
現代藥理作用
目前對山苦茶的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 山苦茶的醇提取物,進行了多方面的活性研究,大部分研究為海南醫 學院進行的。
利膽
華運群等用山苦茶醇提物配製成 乳劑對大白鼠進行利膽實驗,結果 1 0% 山苦茶乳劑組用藥前後膽汁流量差值 明顯 大於對照 組 (P < .0 0 1);5% 山苦茶乳劑組用藥前後膽汁 流量差值也大於對照組 ( P < .0 05 ),這兩種不 同濃度的 山苦茶乳劑都有利膽作用。王久輝等研究發現山苦茶提取物可能通過增加前列腺素的釋放或作用於鈣通道對豚鼠離體膽囊產生收縮作用 。D B 進一步研究發現山苦茶的和部位具有顯著的利膽作用,為山苦茶利膽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它們通過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 增強膽囊收縮,發揮其利膽作用。 這可能是山苦茶臨床用於治療膽道疾病 的的機制之一。
鎮痛
通過扭體法和 熱板法進行鎮痛實驗研究山苦茶的鎮痛作用。 結果顯示山苦茶醇提物乳劑鎮痛效果明顯,但較鹽酸嗎啡弱。
抗氧化及抗動脈粥樣硬化
山苦茶 B 可以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山苦茶 B 降低 A S 大 鼠血清 M D A、T C、T G、LD L一C水平,提高 N O S,S O D 活性;增加 HD L一C幾D L一C,增加膽汁中 T B 的排出,改善血管組織病理變化,增強 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能力。 高劑量 山苦茶 B 能降低 A s 大鼠的肝指數25[]。山苦茶可 以清除 自由基 ( 山苦茶 D > 維生素 C> 山苦茶 B ),並可明顯 降低 A S 大鼠血清 M D A水平,提高 N O S,S O D 活性,增強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能力。 山苦茶 B、D 可以增加 A S 大鼠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能力,這可能與其降低 T C、 增強 N O S 活性、 清除脂質過氧化產物、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有關。
抗菌
山苦茶的水提取液對金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 氏菌等 6 種細菌進行抗菌試驗,證明“ 對大部分試驗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山苦茶乾品 的水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好,1 : 1 水提取液的抑菌環直徑為 11mm,最小抑菌濃度 1 : 32。
模式標本
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
用途
植物體含有零陵香油,可作為提取香精的原料。
說明
山苦茶Mallotus oblongifolius (Miq.) Muell. Arg. 已修訂為 Mallotus peltatus (Geiseler) Müll. A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