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芥菜

山芥菜

山芥菜別名山芥,拉丁名Barbarea orthoceras,一年生草本,高18-70厘米,全株無毛,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總狀花序頂生,花密集,果期伸長;萼片長圓狀披針形,背部隆起,長3-4毫米;花瓣黃色,有時白花,長圓狀狹倒卵形,長約5毫米,有明顯的爪;在短雄蕊兩側各具1蜜腺,在2枚長雄蕊間有1指狀蜜腺,子房近四棱形,柱頭頭狀,2淺裂。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芥菜
  • 拉丁學名:Barbarea orthoceras
  • :植物界
  • :十字花科
  • :山芥屬
  • :山芥菜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食用部分形態,食用方法,涼拌山芥菜,山芥菜豆腐湯,採收,套用,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葉基部有耳,抱莖,邊緣有時有芒刺;基生口長4~13cm,有時有柄,大頭羽裂,頂裂片大,廣橢圓形或近圓形,先端鈍圓,基部心形、圓形或截形,側裂片小;莖下部及中部葉長2~13cm,似基生葉,1裂片廣橢圓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基部心形、圓形、截形或楔形,側裂,小,1~5對,長圓形,莖上部葉淺裂或不裂,具微缺狀圓齒。總狀花序頂生,7密集,果期伸長;萼片長圓狀披針形,背部隆起,長3~4mm;花瓣黃色,有日白花,長網狀狹倒卵形,長約5mm,有明顯的爪;在短雄蕊兩側各具1蜜腺,在2枚長雄蕊間有1指狀蜜腺,子房近四棱形,柱頭頭狀,2淺裂。長角果直立貼近果軸,圓柱狀四棱形,長2~4cm,寬lmm,幼果明顯四棱形,緊貼主軸,成長後稍開展,果瓣膨脹,具明顯中脈和細脈;隔膜半透明,果梗長3~5mm。種子卵形,長約1.5mm,寬約1mm,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台灣山芥菜台灣山芥菜

生長環境

喜生葉林下或向陽的濕草甸子,山野溪流邊、泡沼邊及河灘礫地。海500-900m間。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新疆甘孜州北部有分布,發生量小。

食用部分形態

基生葉簇生,近蓮座狀,具柄,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基部漸狹或圓鈍,先端鈍、稍尖或短漸尖,邊緣具不整齊的鈍齒或有時外層葉片為大頭羽裂,葉背面常顯紫紅色,兩面被毛,非腺毛單細胞,壁稍厚,有疣點,分為兩類,一類直生,先端尖,另一類為星狀,無柄,3-7分枝;幼葉葉片常套折狀。

食用方法

1.鮮菜洗淨,以沸水焯過,再用清水沖洗後,供涼拌、蘸醬、做湯、做餡或炒食。
2.蘸醬生食。
口感生熟食均似小白菜。

涼拌山芥菜

主料:山芥菜嫩莖葉450克。
調料:鹽、味素、醬油、香油各適量。
烹製方法:將山芥菜去雜,洗淨,沸水一下,撈出,冷水過涼,取出,瀝乾水分,切成段,放入盤中,加鹽、 味素、醬油、香油,拌勻,裝盤。

山芥菜豆腐湯

原料:主料:山芥菜嫩莖葉150克。
配料:嫩豆腐150克、鮮湯、水發海米。
調料:熟豬油、鹽、蔥絲、薑末、味素、香油各適量。
烹製方法:將山芥菜去雜,洗淨,沸水焯一下,撈出,冷水過涼,撈出,控乾水分,切成2厘米左右的段;豆腐切成寬、厚各1厘米、長2厘米的條片,沸水中稍燙,撈出。炒勺置火上,放入熟豬油,油熱後,用蔥絲、薑末熗鍋,倒入鮮湯,湯沸後,放人豆腐條、山芥菜、海米、鹽。湯再沸後煮2分鐘左右,撒入味素,淋上香油,出勺,裝入湯碗中。

採收

春、夏季採集地上部分,洗淨切碎。

套用

山芥菜的嫩莖葉可做飼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