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油麻(變種),又名山油麻(台灣)(變種)山油桐(台灣),野絲棉(湖北),山野麻(福建),羊角杯(貴州翁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纖細,黃綠色,被貼生的短柔毛,後漸脫落。葉近膜質,卵形或卵狀矩圓形,稀披針形,長4-9厘米,寬1.5-4厘米,先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圓或淺心形,稀寬楔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葉面綠色,近光滑,稀稍粗糙,疏生的糙毛常早脫落,有時留有不明顯的乳凸狀的毛痕,葉背淺綠,只在脈上疏生柔毛,其它處無毛,基部有明顯的三出脈;其側生的二條長達葉的中上部,側脈2 (-3) 對;葉柄纖細,長4-8毫米,被貼生短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雌花序常生於花枝的上部葉腋,雄花序常生於花枝的下部葉腋,或雌雄同序,聚傘花序一般長不過葉柄;雄花具梗,直徑約1毫米,花被片5,倒卵形,外面無毛或疏生微柔毛。核果近球形或闊卵圓形,微壓扁,直徑2-3毫米,熟時桔紅色,有宿存花被。花期3-6月,果期9-10月。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參考文獻,原變種,
形態特徵
小枝紫紅色,後漸變棕色,密被斜伸的粗毛。葉薄紙質,葉面被糙毛,粗糙,葉背密被柔毛,在脈上有粗毛;葉柄被伸展的粗毛。雄聚傘花序長過葉柄;雄花被片卵形,外面被細糙毛和多少明顯的紫色斑點。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 (100-) 600-1 100米向陽山坡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自江蘇南部、安徽(大別山)、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東部和貴州。後造模式標本采自江西九江。
主要價值
韌皮纖維供制麻繩、紡織和造紙用,種子油供制皂和作潤滑油用。
參考文獻
Trema cannabina Lour. var. dielsiana (Hand. -Mazz.) C. J. Chen in Acta Phytotax. Sin. 17 (1): 50. 1979; 貴州植物志1: 129. 1982; 四川植物志3: 168.圖版53(2-4). 1985. ——T. dielsiana Hand. -Mazz. Symb. Sin. 7: 106. 1929; 陳嶸, 中國樹木分類學224. 1937;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 476.圖961. 1972; 湖北植物志1: 138.圖172. 1976; 江蘇植物志, 下冊: 62.圖816. 1982; 福建植物志1: 423.圖382. 1982; 浙江植物志2: 76. 1992.——T. sp. Schneid. in Sarg. Pl. Wilson. 3: 289. 1916. ——T. timorensis auct. non. Bl. :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6: 452. 1894; quoad specim. A. Henry 6210.
原變種
光葉山黃麻(原變種)
我們檢查了原 T. dielsiana Hand. -Mazz. 的大量標本,發現它和 T. cannabina Lour. 極其近似,在形態症狀上存在一些過渡類型,在我國的地理分布也大致相似,致使過去常常引起鑑定上的紊亂。因此,我們認為把它們當做同一種內的兩個變種處理較為合理。本變種與原變種(光葉山黃麻)的不同,主要在於小枝和葉柄密被伸展的粗毛;在地理分布上,集中分布於我國華東和中南地區的山坡灌叢中,而光葉山黃麻則集中分布於華南和低海拔地區,並廣泛分布於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和大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