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震撼: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

山河震撼: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

《山河震撼: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內容簡介: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動了整個世界,無數志願者從四面八方奔向災區,配合迅速出動的解放軍部隊、消防火、醫療隊和別的形形色色的搶險救災的隊伍,奮不顧身戰鬥在第一線,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這裡有一個另樣的志願者。77歲的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學退休教授劉興詩,不顧高齡體弱和親友阻攔,匆匆從北京趕回來,悄悄進進出出災區,一直奮戰在前列。他是龍門山區許多國家級和省級景區的設計者,也是災區一些縣市的顧問。當年設計風景區不取分文報酬,謝絕了在景區贈予房產的建議,被當地尊稱為“銀廠溝之父”。如今銀廠溝遭受滅頂之災,許多熟悉的鄉親不幸遇難。他懷著悲痛的心情和高度責任感進入災區考察,為重建災區和地震情況研究收集第一手的震情資料,曾經兩次負傷。對於這次地震,他有許多獨到的學術見解,所以,《山河震撼: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這本書不是泛泛之談。《山河震撼: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這本書的文字里,處處表現出一個愛國、愛人民的老知識分子的真摯感情,有的段落幾乎字字滴血,也是一般科普著作所沒有的。

基本介紹

  • 書名:山河震撼: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
  •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 頁數:195頁
  • 開本:32
  • 作者:劉興詩 湯壽根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866033, 978753286603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山河震撼: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編輯推薦:實則是一本科普讀物,只不過它的視角和寫作技巧新穎:以汶川大地震切入主題,展開並加以分析,介紹了地震的科學知識。文字生動,富有情趣。並努力做到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作者簡介

湯壽根,現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組織委員會顧問。獲科普編輯家、科技編輯家、科普編創學科帶頭人、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等榮譽證書,2009年獲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建會30周年卓越貢獻“榮譽獎”。其業績被中宣部出版局收入《編輯家列傳》。主編的圖書和著作多次獲得中國圖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
沙錦飛,筆名老沙,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組織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從事科普理論研究、科普的創作與作品研究以及科普創作實踐,著有科學家專訪及電視專題片、研究論文、科幻小說、專欄文章等各類科普作品。
劉興詩,地質學教授,史前考古學研究員,果樹古生態環境學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第四紀地質學與地貌學。1952年,開始科普創作。共出版圖書172部,獲獎132次。其中國際獎1次,海峽兩岸獎1次,全國獎36次。有25本(套)是全國推薦書,9本(套)連續5屆(2005~2009)被列入“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部優秀圖書”,4本(套)獲得冰心兒童圖書獎。

圖書目錄

序/湯壽根
身在北京心在四川
【連結·知識庫】什麼是地震
【連結·知識庫】地震的類型
【連結·歷史檔案】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
【連結·歷史檔案】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
萬米高空的震情討論會
【連結·知識庫】地震最多的地方
回家的感覺真不好
【連結·知識庫】地震來了,怎么辦
一夕數驚的成都
【連結·知識庫】地震震級和地震烈度
【連結·知識庫】為什麼地震的時候站不穩
【延伸連結·回憶錄】地質人員“走紅”的舊事
成都“安全島”
【連結·知識庫】決定地震影響範圍的因素
【連結·知識庫】按照震源深淺的地震分類
初入災區
【連結·知識庫】地震與板塊
【連結.知識庫】對口支援災區
龍門山地質構造
【連結·知識庫】山脈的概念
龍門山不是“睡獅”
【連結·歷史檔案】疊溪的黑色檔案
青銅凝固的地震信息
【連結·神話天地】鰲魚翻身的神話
【延伸連結·知識庫】三星堆文明
這次地震是怎么發生的
【連結·知識庫】喜馬拉雅山脈隆起
“蹺蹺板”現象
【連結·知識庫】古代地震記錄的方向性
地震命名原則討論
【延伸連結·故事會】二夜沉陷的邛都古城
餘震,餘震,說不完的餘震
【連結·知識庫】話說餘震
【連結·歷史檔案】唐山大地震的餘震
百倍警惕次生災害。
【連結·知識庫】山崩·滑坡·土石流
【延伸連結·回憶錄】一次野外考察的回憶
【延伸連結·回憶錄】土石流發現記
下一次發震何時
【連結·歷史檔案】台灣地區近代7級以上大地震
【連結·歷史檔案】台灣地區20世紀以前造成百人罹難的大地震
【連結·歷史檔案】我國歷史上8級大地震
【連結·歷史檔案】小小的地震大大的損失
需要加強關注的地方
【連結·知識庫】地質學裡的時代和地層體系名稱
【連結·歷史檔案】成都地震活動歷史記錄分析
水庫地震面觀
【連結·歷史檔案】暗藏的“水雷”
【引伸連結·知識庫】中國水力發電資源
地震可以預報嗎
【連結·歷史檔案】海城地震預報
【連結·知識庫】地震預報的類型
【延伸連結·歷史檔案】一份湮沒的地質報告
【連結·知識庫】破火山口
【連結·科學幻想】讓地震為人類服務
地震與建築
【連結·知識庫】地震波的種類
【連結·知識庫】高層建築與地震
【連結·歷史檔案】義大利、土耳其地震的故事
【連結·歷史檔案】台灣“9·21”地震廢墟考察
災後重建
銀廠溝銀廠溝
【連結·知識庫】彭(州)汶(川)公路
【連結·真實的檔案】受難的災民
危城北川
【連結·新聞報導】“重新穿越地震帶活動”——重返北川
【連結·真實的檔案】接觸災民
【連結·緊急訊息】來自唐家山堰塞湖的警報
【連結·知識庫】堰塞湖
【連結·現場檔案】保留安縣堰塞湖的意見
災後二王廟
【連結·歷史檔案】二王廟的由來
【連結·歷史檔案】大道無形的“哲學”都江堰
【連結·知識庫】都江堰治水箴言
【連結·知識庫】“天府之母”都江堰
汶川搬遷之爭
【延伸連結·地方故事】妙用馬超、姜維
【延伸連結·回憶錄】汶川鐵索橋的回憶
地震中的另樣生命——廢墟里的兩隻貓
【連結·現場新聞】善良的小黃狗和“豬堅強”
答南開中學老同學問——代結束語

序言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從採集文明過渡到農業文明,再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世界上已開發國家的工業文明,已有200多年歷史。在這些國家裡,約有10億人民改變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水平,實現了現代化。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也沒有離開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但是,工業文明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後果: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嚴重惡化,引起了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危機。2008年9月以來,世界發生了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遭受到20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挑戰。我國經濟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為了應對這三重危機,必須轉變發展模式,調整經濟結構。一場國際科技競爭、技術革命正在興起。
綜觀世界各科技強國的動向,這場技術革命將發生在如下領域:以綠色和低碳技術為主的能源技術革命,以生態文明和綠色經濟為主的環保技術革命,以納米材料、微電子光電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為主的材料技術革命,以轉基因育種、新型生物能源、幹細胞再生醫療、創新藥物為主的生物技術革命,以3G手機網路、新一代網際網路、感測網、物聯網為主的網路技術革命。其他的重要領域還有空間、海洋,以及地球深部的開發利用等。
21世紀的特徵是:數位化的世界,知識化的時代,學習化的社會。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具有知識生產(創新)能力和知識管理(運用)能力的開放型人才。
以上觀點與角度就是這套科普叢書的視角。
本叢書嘗試以新的視角和寫作技巧,探索青少年科普讀物的創作風格。其特點為:
第一,在選題上:首先選取與經濟社會發展、造福民生、改變或即將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等關係密切的技術成果(或領域),重點展現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與改變,力爭做到具有前瞻性,以促使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與嚮往。
第二,在創作技巧上:寓知識於故事或事件之中。以故事(或案例)切入主題,展開並加以分析,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融,步步深入,引導讀者進入科學勝境,共同經歷科學發展的過程。
第三,在傳播科學知識上:要求有核心知識點,提出重點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讀者在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理解科學精神,接受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鍛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叢書文字生動,富有情趣。並努力做到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