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姜、楊兩姓共同建村,以兩姓命村名姜楊台。後來林、隋、陳、牟、傅等5姓來此定居,因地處水頭村西,改名為水頭西山村。後因重名,根據村莊靠山近水的特點,更名山水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水莊
- 外文名:Landscape zhuang
- 位於:海陽市西北部
- 轄區面積:1平方公里左右
- 耕地:41.3公頃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山水莊地處東經120°58′,北緯37°07′。東與小莊、南水頭村相鄰,北與田水夼村相連,南與古堆山村相接。前屬棲霞縣,1958年秋劃歸海陽縣,隸屬徐家店鎮。南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7公里。
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甘薯、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50戶,420人。有陳、牟、傅、隋等4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陳姓。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53年本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200公斤,總產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9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00公斤,比1978年增長1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12公斤,總產12.3萬公斤。 1987年,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2000年,全村蘋果面積達到16公頃,產量12萬公斤,收入30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217萬元,其中農業110萬元,畜牧養殖業96萬元,林業5萬元,其它6萬元。
第二產業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0人,總收入35萬元,其中工業20萬元,建築業15萬元。
第三產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5人,收入54萬元,其中運輸業50萬元,商飲業2萬元,服務業2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8年成立國小,學生50人。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70公斤左右,要靠糠菜充飢。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20公斤。2002年,全村有運輸車80輛,機車60輛,電話70部,彩電70台,電冰櫃22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村民住房逐年改建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村成立黨支部,牟瑞卿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4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0餘人,隨軍參加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牟瑞卿、陳延廷、陳中正、陳交廷、牟政敏、傅廷章、傅賢卿、陳全喜、陳京文、傅風民、陳仟東、陳京海、傅仟軍。2002年,全村有黨員2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50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成立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陳京堂、傅顯卿、陳全喜、陳全義、陳厚義、傅風民、陳京海、陳豐賓、牟紹金、牟紹奎、傅仟軍、牟紹林、牟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