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手繡,源於沭水南嶺。以精妙的繡工、活潑的針法及豐富的形象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高橋手繡
- 造型:古樸渾厚,簡潔大方
- 用:大紅、大綠、大紫等
- 源於:沭水南嶺
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工藝作用,工藝特色,工藝文化,
歷史沿革
高橋手繡造型古樸渾厚,簡潔大方,同時用大紅、大綠、大紫等強烈對比,艷而不俗。
高橋手繡,最早源於沭水南嶺,距今已有260餘年的歷史。它既不同於蘇州刺繡,也不同於江南緙絲,而是把刺繡的平面裝飾性與雕塑的三維立體感完美結合起來,其造型古樸渾厚,簡潔大方,略顯誇張;同時用大紅、大綠、大紫等強烈對比,艷而不俗,造型生動活潑,喜慶色彩濃厚。手繡在高橋極為普遍,下至幼女,上至老嫗,都能拿出繡花針飛針走線一番。
民俗風情
73歲的張淑媛是高橋鎮沭水南嶺村村民,做了一輩子手繡,對高橋手繡特別有感情,一見到記者,她就樂呵呵地從家裡拿出幾十種不同款式的手繡給大家欣賞。
工藝作用
張淑媛老人說,做手繡最初不是為了賺錢,更不是什麼藝術創作,而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沭水南嶺原為一個貧窮、閉塞的小山村,村里人世代以種田為生。為豐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村里針線活好的婦女把白線染成各色彩線,縫製一些花、鳥、魚等小玩意,在年節或村裡有喜事時送給親朋好友,藉以祝願四季平安,風調雨順。
在張淑媛老人的記憶里,以前結婚的人們,男方如果不送荷包給叔伯,被人們看成是媳婦手工差的象徵,而新媳婦過門後的“端份”,其枕頭頂繡得好壞,內容如何,更是被上一輩人看成是新媳婦持家的一個重要標誌。村裡的手繡巧手,便成為人們爭相稱讚的焦點。
高橋鎮一代代心靈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婦,或田間地頭,或茶餘飯後,或夜闌人靜時,用一雙雙握過鋤頭鐮刀的手把普普通通的絲綢、棉絮,變成屋檐下呢喃的燕子,桂樹下搗藥的玉兔,雲霧裡穿行的蛟龍,山林中長嘯的猛虎……
工藝特色
高橋手繡以精妙的繡工、活潑的針法及豐富的形象著稱。俗話說“看花容易繡花難”。手繡看似簡單,而實際製作起來工藝卻很繁瑣。
張桂清是沭水南嶺村手繡協會的會長,她拿起一件手繡作品,向記者介紹手繡的基本製作過程。
第一步是取樣,將紙圖樣放在硬紙板上,依照圖樣剪出,一式兩份。後描圖,把兩個剪出的硬紙板圖樣對在一起,再用漿糊把絲綢或布粘在圖樣上,漿糊要塗勻,接茬處要壓緊。接著,用複寫紙把準備好的圖案、花紋等描到綢布上。
然後開始手繡。根據需要,用不同顏色的彩線繡出描好的圖案、花紋,再把圖案、花紋以外的底子一絲不漏地繡完用以襯托圖案。這一步既費時又耗力,有時一件作品要繡十天半個月。
最後縫合,這一步是收尾階段。把兩個圖樣中間的空隙填充棉花或絨線、絨毛,要求填充後的作品從表面看圓潤流暢,不能坑坑窪窪。最後把口縫起來。手繡的要求也很高,無論是勾、挑、刺等指法和針法,都複雜多變。顏色搭配要艷而不俗,針腳要細密均勻。整個過程不僅需要嫻熟的技藝,還需要極大的耐心。